这几年“催买房”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可市场愣是没反应——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跌到7.5亿平方米,比2021年的峰值直接腰斩 。更揪心的是库存,全国广义库存面积超120亿平方米,按照现在的销售速度,得7年才能消化完 。
土地市场也凉透了,2024年前10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3%,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缩水31.8% 。但国家这次真是动真格了,从中央到地方甩出一套“组合拳”,直接把市场从悬崖边拉了回来。
一、国家政策:四个取消、四个降低、两个增加
2024年堪称房地产政策大年,光中央层面就甩出王炸级操作:
1. 税费大减负
2024年12月1日起,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出手 :
- 契税:首套房140平方米以下直接按1%收,140平方米以上也降到1.5%;二套房统一按2%,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也不搞特殊化了。
- 增值税:个人卖房满2年就免征,以前非普通住宅要交的增值税彻底取消。这政策一落地,北京一套500万的二手房直接省下25万税费!
- 土地增值税:东部省份预征率从2%降到1.5%,中西部最低0.5%,房企现金流压力一下减轻。
2. 金融工具箱全开
2024年9月29日,央行放出四个大招 :
- 房贷利率:允许协商调整加点幅度,重定价周期也能灵活改,以后利率随市场动得更快。
- 首付比例:首套二套统一降到15%,100万的房子首付只要15万,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 保障房再贷款:银行给保障房放贷,央行直接100%贴息,相当于零成本支持民生项目。
- 房企融资:开发贷、信托贷款展期政策延长到2026年底,房企终于不用急着还钱了。
3. 地方政策百花齐放
北上广深带头取消普通住宅标准 ,上海一套200平方米的房子,以前算“非普通住宅”要多交税费,现在直接享受普通住宅待遇。杭州、成都更是猛——2024年12月新房去化周期分别降到5.4个月和5.2个月 ,比全国平均的21.3个月快了4倍!
二、2026年三大趋势: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趋势一:保障房撑起半边天,租房也能“长长久久”
国家这次铁了心要解决居住公平问题。2025年6月,自然资源部一口气推出39个盘活存量土地案例 :
- 福州:把闲置地块收回来建安置型商品房,回迁户直接拎包入住。
- 广州:用专项债资金收购烂尾楼,改造成保障性住房。
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全国要筹建保障性住房650万套,到2026年,像深圳、杭州这些城市,保障房供应占比可能超过40% 。租房市场也在变天,住建部试点“长租房”政策,合同一签就是10年,租金每年涨幅不超过3%,年轻人终于不用频繁搬家了。
趋势二:房地产税试点扩围,多套房业主压力山大
虽然房地产税立法暂缓 ,但试点城市已经开始“试水”。上海从2011年试点至今,房产税收入占税收总额的1.45% ,主要针对新购二套房和非户籍首套房。重庆更狠,把“三无人员”(无户籍、无企业、无工作)的首套房踢出征税范围,但第二套直接按0.5%-1.2%收税 。专家预测,2026年可能新增10个试点城市,税率会根据房价分档,比如房价超过均价2倍的房子,税率可能提到1.5% 。有三套房的家庭,每年可能要多交好几万税费,这波“持有成本”的上涨,估计会让不少投资客抛售房源。
趋势三:房企大洗牌,品质战取代价格战
中小房企日子越来越难了。2025年上半年,20家代表房企90%的销售额来自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项目基本没人买。为了活下去,房企开始玩“跨界”:
- 衢州发展:收购先导电子科技,转行做半导体材料 。
- 冠城大通:直接剥离地产业务,专心搞电磁线和新能源 。
活下来的房企都在拼品质。成都某楼盘把绿化率做到45%,还配了社区医院和健身房,开盘去化率超90%。万科、保利这些头部房企更是砸钱搞“绿色建筑”,外墙用保温材料,屋顶装太阳能板,物业费能省下30%。未来买房,户型设计、智能家居、物业服务都会成为硬指标,“豆腐渣工程”根本没人买单。
三、普通人该咋应对?三个建议请收好
1. 刚需别犹豫:2026年一线城市房价大概率筑底 ,现在利率低、税费少,像深圳、杭州这些城市,首付15%+利率3.5%的组合,可能是十年一遇的上车机会。
2. 改善看时机:想换房的家庭,建议先把手里的老破小挂出去。2024年四季度,成都、长沙等城市二手房挂牌量同比下降20% ,市场正在回暖。
3. 投资要谨慎:三四线城市房子能卖就卖,未来租金收益率可能跌到2%以下 。如果手里有多套房,不妨考虑“以租代售”,或者改成民宿增加收入。
总的来说,房地产市场正在从“高速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国家这一系列政策,既是给市场托底,也是在引导行业转型。家人们,咱们得紧跟政策风向,该买房的别错过窗口期,该卖房的也别死扛,毕竟——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