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为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国的沙特阿拉伯频频在国际舞台上大展拳脚,其战略布局令人瞩目。特别是在年轻有为的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王储掌权后,这个传统石油王国正积极谋求经济多元化转型,将目光投向了核能等新兴领域,试图摆脱对单一石油经济的依赖。
2023年,沙特与美国就核能合作展开的谈判引发广泛关注。美方提出的条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要求沙特维持美元作为石油贸易结算货币的条款,明确反对其转向人民币等其他货币。这一要求立即在国际社会掀起轩然大波,有分析人士认为,王储此举是在巧妙利用中国因素向美国施压。而中国方面对此事的回应也颇具深意,仅用14个字就清晰传达了立场。
事实上,沙特寻求建设核电站的计划由来已久。早在数年前,沙特就主动寻求与美国合作,看中的正是美国先进的核能技术。然而美方提出的五项附加条款却令沙特难以接受:首先禁止沙特进行铀浓缩和铀矿开采活动,这虽出于防核扩散考虑尚可理解;其次强制要求维持美元石油结算体系,这明显是为了维护美元霸权;此外还包括限制中国在中东的军事存在、要求与以色列建交,以及排斥华为5G技术等政治性条款。面对如此苛刻的条件,沙特自然不愿妥协。2023年8月金砖峰会结束后,沙特方面就释放信号,表示正考虑邀请中国企业参与核电站建设。
这一消息立即引发美国媒体的强烈反应,纷纷指责沙特王储将中国作为谈判筹码。而沙特官员也直言不讳地表示,若与美国谈判破裂,将转向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合作。沙特能源部长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更明确表示,正在对中国、法国和俄罗斯的技术方案进行全面评估。沙特的这一战略考量具有双重目的:既是为了发展清洁能源实现经济转型,也是通过引入中国因素向美国施压,毕竟中国核技术同样先进且不附带政治条件。
面对沙特的战略布局,美国明显感受到了压力。为保住这个价值数百亿美元的超级订单,美国随即发动舆论攻势,通过媒体质疑中国在防核扩散方面的立场。这种典型的美国式施压手段并未奏效,沙特继续保持着微妙的平衡策略。到2023年底,核电站建设方仍未最终敲定。但进入2024年后,随着正式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沙特在核能领域动作频频:先是加强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框架建设,3月又与中国开展铀矿联合勘探,地质专家团队深入沙漠地区进行详勘。
2024年4月,美国派出高级别代表团再赴利雅得谈判,虽然调整了部分条款,但在美元结算这一核心问题上寸步不让。6月,沙特做出重要决定,加入中国主导的mBridge数字货币项目,为未来石油人民币结算奠定技术基础。7月,沙特能源部长访华商讨核安全合作;8月,中国国家核电集团提交包含模块化反应堆设计的标书;9月,王储在\"2030愿景\"更新方案中特别强调核能发展;10月起又相继与俄罗斯、法国展开核燃料供应谈判。
时间来到2025年,沙特核能计划取得突破性进展。1月20日公布的\"黄饼计划\"详细规划了铀浓缩物提炼路线,旨在实现能源自主。4月21日,中沙签署《核能发展安全与安保合作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两国核能合作进入新阶段。根据备忘录,双方将建立联合工作组,在核电运维、核燃料循环、铀矿勘探等全产业链开展深度合作。与此同时,沙特在石油人民币结算方面也取得实质性突破:2025年3月,对华石油出口人民币结算比例突破40%;5月上海黄金交易所设立沙特交割库,实现\"石油-人民币-黄金\"的完整闭环。
中国对此的立场始终明确而坚定。在2023年金砖峰会上,中方用\"国际社会要以天下之利为利、以人民之心为心\"14个字,既回应了公正立场,也展现了支持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原则。随着中沙核能合作备忘录的签署,中国外交部表示,这将为两国在核电技术、核能民用化和安全管理等领域开辟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纵观全局,沙特王储的战略布局确实包含利用中国因素施压美国的考量,但绝非仅此而已。沙特追求的是国家利益最大化,在美国条件过于严苛时,中国提供的平等互利合作自然成为理想选择。虽然沙特尚未完全放弃美元结算体系,但人民币比重的持续提升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2025年沙特非石油经济部门预计将实现跨越式增长,这与其多元化战略密不可分。
当前国际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美元霸权出现松动迹象,海湾国家纷纷探索人民币结算可能。沙特与伊朗在北京斡旋下实现历史性和解,更凸显中东新秩序正在形成。在能源领域,中国凭借技术优势积极参与中东能源转型,而沙特则在中美之间保持精妙平衡。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拥有全球最多的在运和在建核电机组,这为沙特的核能计划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后盾。
这一系列发展揭示了一个重要趋势:在大国博弈的时代,像沙特这样的地区强国正在掌握更多战略主动权。美国影响力的相对下降为中国创造了合作空间,但沙特王储的强势作风也预示着合作中可能存在的变数。石油美元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在加速。未来全球能源贸易结算体系的演变,必将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