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医美行业“双姝对决”成为资本市场的热门话题。
一边是陕西新首富范代娣掌舵的巨子生物(02367)以31.13亿元营收、11.82亿元净利润交出双增答卷,净利润率高达38%,赚钱能力稳定;另一边是山东女首富赵燕旗下的华熙生物(688363)营收同比下滑19.57%至22.61亿元、净利润下滑35.38%至2.21亿元,创下上市7年以来最差半年业绩。
矛盾背后既是资本与利润的博弈,也是研发与长期主义的考验。
巨子生物:增长动能与潜在隐忧
财报表明,巨子生物业绩增长源于产品、渠道、品牌协同发力。然而,毛利率微降、研发投入收缩、应收款及销售费用增长等问题,正对公司长期增长质量构成考验。
从产品端看,专业皮肤护理产品占总营收99.7%,是增长核心引擎,其中占比77.4%的功效性护肤品收入24.10亿元,同比增长24.2%,主要依赖可复美焦点面霜持续放量、可丽金蘊活系列渗透。然而,公司上半年总体毛利率81.7%,同比微降0.7个百分点,因高毛利医用敷料占比下滑,功效性护肤品面临竞品压力,同期净利润率从38.6%微降至38%。
从渠道端看,直销渠道成为增长主力,报告期内直销收入23.3亿元,占比升至74.7%。其中电商直销收入3.91亿元,同比增长133.6%;线下直销1.18亿元,同比增长74.3%,得益于可复美专卖店扩至24家及连锁药房、医院渠道覆盖增加。然而,高营销投入换来的渠道扩张也带来了明显成本压力:销售及经销开支10.59亿元,同比上升18.7%,费用率高达34%,叠加行政开支同比增25.7%,整体期间费用率升至38.8%。
可复美、可丽金两大品牌合计贡献97.8%的营收,其中可复美占比高达81.7%,过度依赖单一品牌。这不仅限制公司进一步增长空间,也降低了抗风险能力,一旦核心品牌受市场波动影响,公司整体业绩将承压。
此外,上半年公司研发成本仅4118万元,同比下降15.5%,占收入比降至1.3%。在胶原蛋白重组赛道竞争加剧背景下,研发投入不足或削弱长期技术壁垒。与此同时,研发相关股份奖励开支减半,可能影响关键人才的留存和创新动力,长期战略能力受到挑战。
过度依赖现有爆款产品、研发创新动力减弱的问题,已成为资本市场对其长期增长的担忧点。当胶原蛋白赛道玩家增多、技术壁垒被逐渐打破,仅靠现有优势能否维持“躺赚”模式,仍是未知数。
华熙生物:盈利承压,赵燕重回一线大搞改革
与之相对,华熙生物则交出一份“阵痛式”的成绩单。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财中社》注意到,占比超4成的功能性护肤品业务下滑34%,拖累整体利润。尽管二季度出现环比改善,但主要依赖销售费用大幅削减,单季度同比下降39.86%。
今年3月,原本聚焦研发的董事长赵燕回归经营一线,推出了一套“刮骨疗毒”式的改革。《财中社》注意到,上半年公司砍掉37.4%的渠道推广宣传费,销售费用率压降至近五年最低。公司表示,削减缺乏内驱思路的外包活动,同步调整以销售额为唯一关键指标的考评体系,推动品牌传播从“规模导向”向“效益导向”转型。
与此同时,公司研发端砍掉88个缺乏技术支撑的品牌孵化项目,研发人员新增35人,把资金集中投向原料(高壁垒的透明质酸产品、生物活性物新产品)与医疗终端业务。人事端弃用外部职业经理人,转而培养具备科技情怀、契合公司价值观且有领导人格的“内部创业型人才”,上半年因组织架构升级就支付了2900万元的管理费用。
《财中社》注意到,公司曾于8月29日在公众号发文称“董事长回归一线,Q2利润触底反弹”,一时间市场质疑其数据滤镜。有市场传言称,赵燕因上半年公司负面舆情增多斥责公关部门,随后公关团队才紧急加大财报利好的宣传力度,不过这一说法未获华熙生物官方回应。
事实上,华熙的核心困境仍未解决:作为营收重要支柱的护肤品业务下滑,调整尚未见效;传统玻尿酸市场需求萎缩,新研发的高端产品还未形成规模销售,短期难以填补业绩缺口。
舆论战之后,华熙与巨子的技术博弈才刚开始
这场双雄博弈的伏笔,早在半年报前的一场“舆论战”中就已埋下。2024年以来,资本市场掀起“胶原蛋白热”,多家券商发布研报称“重组胶原蛋白在安全性、效果上优于玻尿酸”,直接冲击了华熙生物的核心赛道优势。
今年5月,华熙生物率先“开火”,公开驳斥10家券商的观点,直指其“为炒作概念贬低玻尿酸”,并点名巨子生物“借概念收割市场”。随后,一位知名科普博士公开质疑巨子旗下某胶原蛋白产品——称其有效成分含量仅为宣传值的1/5,达不到护肤效果。
这场论战最终以巨子生物6月底的“妥协”收场:公司发布公告承认“部分产品的质量标准、标签标识未能完全跟上行业最新要求”,变相认可了华熙的质疑。尽管华熙赢了舆论话语权,但并未转化为业绩优势,反而因改革投入加大,利润压力进一步凸显。
如今,医美行业的焦点都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华熙生物押注的“研发翻身仗”能成功吗?
从行业竞争格局看,华熙面临的挑战不小。外部层面,巨子生物虽在舆论战中妥协,但盈利韧性仍在,凭借成熟的渠道和品牌粘性,短期内仍是胶原蛋白赛道的领头羊;同时,锦波生物等二线企业加速崛起,在细分领域持续挤压市场份额。内部层面,研发投入的效果显现需要时间,高端医疗终端产品还需通过严格的临床验证,短期内难以贡献营收。
反观巨子生物,尽管研发投入不足,但短期内仍能依靠现有产品维持盈利。不过随着监管对医美产品宣传、质量标准的要求越来越严,以及消费者对“技术真实性”的关注度提升,仅靠“概念营销”的模式难以为继。近期多家券商强调研发重要性,若巨子生物在研发端持续发力不足,或影响产品更新速度。
本质上,华熙与巨子的博弈,是医美行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过去十年,医美行业靠“营销+概念”就能快速增长,但随着市场趋于饱和、监管日益严格,“流量红利”逐渐消退,行业正在转向“技术红利”竞争。
对于整个医美行业而言,这两家龙头企业的探索都具有样本意义。而华熙能否凭借研发突破实现“逆袭”,巨子又能否补上研发短板保住优势,这场双雄争霸的故事,或许才刚刚进入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