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读商时代(中访网旗下品牌)
当散装飞天茅台批发价跌破1800元关口,原箱产品报价单日下跌15元,这场看似寻常的价格波动,再次将贵州茅台推向舆论聚光灯下。作为白酒行业的“风向标”,飞天茅台的每一次价格起伏都被赋予特殊意义,有人将其视为行业降温的信号,也有人认为只是短期市场博弈的结果。透过这场价格风波,我们更应看到高端白酒市场供需关系的深层调整,以及消费环境变迁带来的连锁反应。
酒商的生存焦虑与市场选择
在传统酒水经销商的经营逻辑里,飞天茅台一直是“硬通货”般的存在。过去,即便市场环境波动,手握茅台配额的经销商也很少主动降价,甚至会通过控量挺价维持利润空间。但如今,“现金流为王”的理念正在改写行业规则,部分经销商主动下调批价,本质上是应对经营压力的无奈之举。
当前,传统酒水零售行业正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线下门店客流量持续下滑,传统批发模式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不少酒商库存高企,资金周转压力陡增。在这样的背景下,飞天茅台作为市场认可度最高的产品,成为酒商回笼资金的优先选择——与其让产品躺在仓库里占用资金,不如通过适度降价快速变现,保障企业正常运转。另一方面,高端白酒市场竞争加剧,不仅有其他酱香酒品牌分流客户,部分浓香、清香型高端产品也在通过差异化策略争夺市场份额,酒商对单一产品的依赖度正在降低,这也让他们在调整茅台价格时多了几分灵活度。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降价并非全行业统一行动,更多是区域经销商的个体选择。从市场反馈来看,不同地区的批价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库存压力较小、客户资源稳定的经销商,仍维持着相对坚挺的报价。这意味着,当前的价格波动更多是局部市场供需失衡的体现,而非全局趋势的必然结果。
需求端“降温”
如果说经销商降价是市场表象,那么需求端的变化才是推动价格波动的核心动力。近年来,高端白酒的核心消费场景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商务接待、政务用酒等传统主力场景持续收缩,直接影响了飞天茅台的市场需求。
过去,商务宴请中“无茅台不高端”的观念深入人心,不少企业将飞天茅台作为彰显实力和诚意的象征,这也造就了其庞大的礼品消费和商务消费市场。但如今,随着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降本增效”成为普遍共识,铺张浪费的宴请场景大幅减少,很多企业甚至明确规定商务接待禁用高端白酒。与此同时,礼品消费市场也在悄然变化,年轻一代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实用、个性化的礼品,对高端白酒的需求明显降低。
个人消费市场的表现同样值得关注。尽管飞天茅台拥有庞大的收藏群体和自饮群体,但在消费复苏乏力的背景下,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明显减弱。不少消费者表示,会选择持币观望,等待价格进一步回落再入手。这种“买涨不买跌”的心理,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观望情绪,也让飞天茅台的价格短期难以反弹。
消费者为何“无福消受”降价红利?
面对批价跌破1800元的消息,普通消费者却很难感受到实惠,核心原因在于批价与零售价之间存在显著价差。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飞天茅台零售均价仍维持在2100元左右,部分即时零售平台的低价产品也多为“秒杀”“限量”形式,普通消费者很难真正“捡漏”。
造成批零价差的原因,一方面是流通环节的成本叠加。飞天茅台从经销商到零售终端,需要经过多级分销,每一级都要预留利润空间,最终导致零售价远高于批价。另一方面,茅台厂家对零售价格的管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价格。尽管厂家多次强调“稳价”,但终端售价受市场供需影响更大,在需求尚未完全回暖的情况下,零售商为维持利润,仍不愿大幅下调价格。
此外,市场上的“黄牛”和收藏者也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即便批价下降,部分“黄牛”仍会通过囤积居奇、炒作稀缺性等方式抬高价格,而收藏者的惜售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零售价格。这种情况下,批价的短期下跌很难快速传导到消费端,消费者自然难以享受到降价带来的红利。
高端白酒市场进入“波动调整期”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飞天茅台此次价格波动并非偶然,而是高端白酒市场进入“波动调整期”的缩影。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放缓、市场竞争加剧,高端白酒市场的增长逻辑正在从“量价齐升”转向“结构优化”,价格波动将成为常态。
对于贵州茅台而言,虽然短期批价波动会带来一定的舆论压力,但从企业基本面来看,其品牌力、产品力和渠道控制力依然强劲。茅台通过加大直营渠道建设、推出系列酒产品等方式,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和渠道结构,降低对传统批发渠道的依赖,这也为其应对市场波动提供了更多底气。
从整个行业来看,高端白酒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品牌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那些具备核心品牌优势、稳定品质和合理价格体系的企业,将在市场调整中占据更有利地位。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市场波动也并非坏事,随着价格逐渐回归理性,高端白酒有望从“奢侈品”向“消费品”回归,让更多人有机会体验到优质白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