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问题,你有没有注意到,这几年全球媒体对中国态度的转变,尤其是欧洲?以前一提到中国,都是说“世界工厂说低成本,说仿制。可现在到了贸易战这一步,连德国媒体都直接写“佩服这事是不是有点意思。
我查了一下,从2018年中美开始打关税战,美国先对钢铁、铝材、芯片这些加税,金额上百亿美元(数据来源: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 2018)。特朗普当时就想把中国压下来,逼中国让步。问题是中国没低头,反手就把稀土牌亮出来。你知道稀土是什么吗,不是“稀少的土而是一大堆元素,钕、铽、镧这些。全世界高科技,军工,新能源,几乎都离不开它。
美国自己稀土也有,可问题是开采和分离污染大,成本高,他们不愿意干。结果就是,美国稀土进口七成以上靠中国(数据来源:美国地质调查局 USGS 2022)。所以你看,当中国说要调整稀土出口政策时,美国供应链直接冒冷汗。2025年4月中国商务部就公布了新的稀土出口管理细则,强调优先保障国内需求(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 2025)。这就是赤裸裸的筹码。
德国人为什么佩服?因为德国自己就是供应链型经济,汽车、机械、化工全都绑在全球链条上。他们最清楚,一旦上游资源被卡,整个产业就要停摆。《商报》就在文章里写,中国的强硬姿态背后,是把资源转成产业升级的路径,而不是简单当原料出口。这话什么意思?就是你美国可以加税,但我中国不卖原矿,我要往高端加工走,把产业链抓在自己手里。
我翻了下,中国在稀土领域其实早就有规划。2023年就发布了《稀土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里面写到要实现稀土功能材料自主可控,突破高性能磁材、光电材料等关键技术(数据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3)。这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十几年的战略积累。德国媒体看到的佩服,本质上是佩服这种长期主义。
稀土到底有多硬?你看几个例子。F-35战机里用的永磁电机,需要钕铁硼磁材,美国人自己算过,如果中国断供,整个生产线要受影响(数据来源:美国国防部 2019报告)。再看新能源车,特斯拉和大众的电机也要用到稀土永磁。没有钕、镝,这些电机的效率要大打折扣。中国在稀土磁材全球市场份额超过85%(数据来源:Adamas Intelligence 2024)。这就是掐在手里的底牌。
还有更有意思的,中国不只是矿多,还在应用上不断搞突破。比如合肥那边实验室做了钕铁硼材料的室温超导样机,深圳工厂用铽掺杂放大器让5G传输速度提到每秒40TB,这些细节德国人是有研究的。他们知道这不是“资源国家而是技术加资源结合。
我还注意到一个点,中国把稀土跟减排结合。青岛基地的稀土催化材料每天能把10吨二氧化碳转化成汽油,这不是我随口说的,是《自然能源》期刊有报道,连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团队都参与验证(数据来源:Nature Energy 2023)。所以德国媒体才说,中国用资源打破了外部壁垒,同时又开了一条绿色发展路。
有人可能会问,这是不是跟当年石油输出国组织一样,拿资源做武器?我觉得不一样。石油那会儿就是纯粹的供需控制,而中国现在是边限制原矿,边往高端走,目标是专利和产业链。你看数据,中国稀土相关专利占全球83%(数据来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2024)。这已经不是卖土,而是卖技术。
到这里我就有点感慨,美国以为加关税能逼中国让步,结果反倒逼出了中国在稀土上的全链条自立。德国人看在眼里,就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博弈。你打贸易战,别人不光没趴下,还顺势升级了产业。这种打法,美国其实最怕,因为拖到长期,中国只会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