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玩具火了,跃然创新拿下2亿元融资创下记录,资本集体下注“下一个泡泡玛特”。现实真有那么美好吗?
8月25日,AI玩具品牌“跃然创新”拿下了一笔A轮系列融资,金额高达2亿元。
早在4个月前,它就完成了一轮A2融资。这也让它一跃成为目前AI玩具赛道中融资金额最多的公司。
很多人听到“AI玩具”三个字,第一反应可能是“会说话的小熊”或“智能早教机”。
但现在的AI玩具,更像是把AI大模型塞进了可爱的外壳里,不仅能对话,还能“识别情绪”、“读懂语气”。
简单说就是 “陪聊还懂你”。
这波热潮背后是一群不想再错过“泡泡玛特神话”的投资人。
跃然创新这个名字,在去年还几乎没人听说。
它的创始人李勇,是锤子科技的首任市场总监,后来在360和阿里也混得风生水起。
2021年,他从阿里离职,创办了跃然创新。更离谱的是,一个月后就拿到了首轮融资。
他们家的第一款爆品叫 BubblePal,2023年7月正式上线,售价389元,一年卖了20万台,累计销量超25万台。
算下来,这一个单品就为公司带来了1亿元收入。
2024年8月,他们又推出了升级款 CocoMate,功能更强,可以更精准地识别语气和情绪,一上线就卖断货,现在还在预售阶段。
这波操作让跃然创新直接成了AI玩具圈的“顶流”。
除了跃然创新,AI玩具圈里已经涌入了近百家投资机构。红杉、顺为、字节跳动、京东……你能想到的大厂和VC,基本都来了。
创业者不是百度出身,就是微软、阿里、字节跳动的老兵。
比如,“维他动力”的创始人余轶南,先后在百度和地平线干过;“萌友智能(RoPet)”的创始人何嘉斌,履历横跨微软、百度到字节;“珞博智能”的孙兆治,曾是小鹏机器人产品设计负责人。
这些创业公司有的3个月内连拿两轮,有的刚成立就被资本盯上。大家都想做出下一个泡泡玛特。
AI玩具的商业模式就是卖硬件+后端订阅服务。
真正吸引资本的是它那惊人的毛利率。
以BubblePal为例,基础款毛利率在50%~65%;中高端产品如汤姆猫机器人、RoPet,毛利率能到70%~85%;而像日本的LOVOT这种售价高达6万元的AI机器人,毛利率甚至超过90%。
这比泡泡玛特的70.3%还高。
在表面红火的融资背后,是一地鸡毛的创业现状。
比如,做“悠妮机器人”的秦曙光,原本是资深程序员。他带着30人团队,砸了500万元,干了一年,终于做出一款对标Eilik的桌面机器人,定价399元。
但公司主要靠做代工赚钱,每台只赚几块钱。
另一位创业者老石更是直接“跑路”了。
他2024年初还在做AI玩具,到了年中就转型去做学习陪伴硬件。
为什么?他说这个行业太卷,产品留存低,库存积压严重,原价100多的玩具很快就被卷到19.9元、甚至9.9元。
况且,即便AI大模型再强,它终究是理性的,不具备真实情感。
用户买AI玩具,是想要陪伴,而不是听个“机器人讲段子”。
这就决定了,技术再牛,也得有IP和内容当护城河。
老石说得很透:“未来能赢的,一定是像迪士尼那样的IP方,而不是纯技术公司。”
真正能做出产品并活下来的企业,凤毛麟角。
老石说,他认识的四五十家AI玩具创业公司,现在还能活下来的,不超过三家。
而那些融资几百万几千万、做出个样机就销声匿迹的例子,已经太多太多。很多工厂都不是为量产生的,是专门给Demo服务的。
行业看起来是个千亿市场,Market Research Future预测,到2034年AI玩具全球市场规模会达到2247.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48%。
但在这条路上倒下的创业者,已经亏损上千万元的不在少数。
风口来了,猪都能飞。但风停了,摔得最惨的还是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