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行业“共管即离职前兆”的规律再应验。
短短十天内,交银施罗德基金为刘鹏管理的三只基金密集增聘新人,使其所有在管产品均转为“共管”模式。9月22日确认,这位管理规模超90亿元、任职回报超200%的明星基金经理刘鹏,即将离职,其后续去向暂未披露。十日三增聘,新人适配基金主题,共管覆盖全部产品
刘鹏作为交银施罗德权益投资核心成员,履历与业绩均具分量: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硕士背景,2014年6月以行业分析师加入公司,2018年5月起任基金经理,累计任职超7年;截至9月20日,在管规模达91.25亿元,代表产品交银先进制造混合A(519704)任职7年多回报202.29%,交银启明混合A(009402)、交银均衡成长一年混合A(010936)任职回报亦达75.24%、21.83%。
此次增聘的三位基金经理精准匹配对应基金主题:9月11日,深耕医药与行业轮动的徐嘉辰加入交银均衡成长一年持有期混合;9月15日,研究方向契合先进制造的郭若、拥有17年混合资产管理经验的周珊珊,分别加入交银先进制造混合、交银启明混合。至此,刘鹏管理的产品已无单人执掌情况。
规模连降+核心离职,老牌公募遇双重挑战
背靠交通银行与施罗德集团,交银施罗德素来以“银行系优等生”自居,主动权益投资曾是其核心竞争力。但当前,公司正面临规模与人才的双重压力:2024年中至2025年中,期末净资产从5520.32亿元降至4966.78亿元,一年缩水超550亿元;而刘鹏作为权益投资关键人物,其离职或进一步加剧市场对公司投研稳定性的担忧,叠加行业人才流动加剧的背景,明星经理流失对产品规模的冲击恐将显现。
针对明星基金经理离职问题,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铁牛指出,适度人才流动有助行业资源优化,但也会对公司与投资者造成冲击。他建议基金公司从三方面破局:一是强化一体化投研建设,通过团队协作减少对单一核心人员的依赖;二是借助数字化技术搭建研究与风控平台,提升体系化能力;三是通过股权激励、考核优化增强基金经理归属感。对交银施罗德而言,如何填补刘鹏离职后的权益空缺、稳定投资者信心,成为当前关键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