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标★IPO日报 精彩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9月26日夜,上交所公告了一纸“无异议”决议,让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摩尔线程”)成为科创板史上最快过会的企业:从6月30日获受理到9月26日闯关成功,仅88天,刷新审核纪录。
制图:佘诗婕
伴随这份速度,公司亦拿下2025年A股最大规模半导体IPO——拟募资80亿元,将悉数投向AI训推一体芯片、图形GPU及AI SoC三大研发方向。
有趣的是,同日过会的创业板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受理不足百天即上会审核的企业,也顺利过会。
消息一出,资本市场立马搅动起“国产英伟达”上市的风云,多家供应链公司也被资金列为“摩尔线程概念股”。但光环之下,市场更关心,这家成立五年的GPU初创公司,基本面究竟如何?估值空间有多大?面对英伟达这座大山,它能否讲出可持续的商业故事?
追问
摩尔线程成立于2020年,是国内极少数具备全功能GPU研发能力的企业,公司产品在通用计算与图形渲染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高效适配快速演进的AI模型需求。
虽然仅仅成立5年,但摩尔线程在今年6月申请了科创板上市,很快迎来上交所的首轮问询。
首轮问询中,监管层集中追问五大风险:持续亏损、毛利率波动、CUDA(“统一计算设备架构”)兼容潜在知识产权风险、客户集中度及存货高企。
此次会上,上市委在现场关注摩尔线程的两个方面问题,其一是结合目前市场GPU相关产品主要厂商的技术路线差异、市场竞争格局和贸易环境影响,说明公司的竞争优劣势,未来经营存在的潜在风险和应对措施;其二是结合报告期内主要客户情况、收入确认时点和方式、经销商采购和产品消化情况、终端客户使用情况等,说明相关产品收入确认是否准确,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当前全球GPU市场呈现“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英伟达凭借Hopper架构的算力突破,占据全球AI芯片市场约90%的份额。国内赛道则呈现“多而散”的局面。
招股书显示,摩尔线程认为,与英伟达相比,公司在综合研发实力、核心技术积累、产品客户生态等方面仍存在差距。随着更多资本涌入GPU领域,行业价格战可能爆发,将进一步压缩公司利润空间。但自身的“全功能”定位在国内稀缺,替代空间巨大。
市场上,有股民乐观地认为,国产算力“刚需”叠加大模型军备竞赛,AI训练/推理芯片缺口至少维持3-5年,摩尔线程上市有望迎来亮眼的表现。
收入“三级跳”
摩尔线程近年来的收入堪称“三级跳”,从2022年的0.46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24亿元,到了2024年,已高达4.38亿元,营收复合增速208%;2025年仅仅上半年,就一口气拿下7.02亿元的营收,超过过去三年总和,体现了收入的强劲增长。
摩尔线程归母净利润从2022年的亏损18.4亿元收窄至2024年的14.92亿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更是低至2.71亿元。
毛利率方面,摩尔线程上述三年半的毛利率由负转正,并抬升至70%+,高于科创板半导体公司平均38%的水平,显示公司高单价AI加速卡开始放量。
不过,摩尔线程累计未弥补亏损仍有约14.8亿元,公司预计最早2027年实现报表盈利。
现金流方面,公司2024年末货币资金为49亿元,短期偿债压力可控。
目前,公司已成功推出四代GPU架构(苏堤、春晓、曲院和平湖),并拓展出覆盖AI智算、云计算和个人智算等应用领域的计算加速产品矩阵。
其中,2024年、2025年上半年,AI智算产品带来3.36亿元、6.65亿元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77.63%、94.85%,相比之下,公司专业图形加速产品、桌面级图形加速产品收入占比锐减。
公司解释称,AI智算产品在2024年、2025年上半年增幅较大,主要是市场对大模型训练、推理部署、GPU云服务等需求大幅提升。桌面级图形加速产品近年来收入持续下降,则由于公司战略重心调整,将资源集中于高毛利、高性能的细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