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全球多个媒体都在报道一则重要新闻: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与中国矿产资源集团达成协议,从2025年第四季度起,未来将通过人民币结算,向中国出售铁矿石。这标志着中国首次在铁矿石定价上获得话语权,同时,也为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更多的份额迈出了重要一步。
要理解这个变化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先了解过去的困境。中国是全球最大铁矿石买家,全球75%的铁矿石都被中国进口,而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出口收入中,有82%来自中国市场,甚至占了澳大利亚GDP的5%。按理说,中国是大买家,理应有定价话语权,但事实上,过去这些年,中国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铁矿石价格由卖方主导,而且支付方式必须使用美元,导致中国每年要额外支付大量汇率成本。 以2025财年为例,必和必拓每吨铁矿石的生产成本仅19美元,但他们却将长期合同的价格定在109.5美元(约780元人民币),而且只能用美元支付。中国企业自然不满,曾尝试按现货价格讨价还价,但由于全球四大矿山控制了70%以上的海运铁矿石市场,中国钢企众多且分散,单个企业无法组成强大的谈判力量,因此一直没有办法与矿业巨头抗衡。 直到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成立,局面才发生了变化。这个集团将国内主要的钢铁和矿产企业整合在一起,统一代表中国市场谈判,这样就避免了以前各自为战的局面。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供应商来源的多样化(如巴西的淡水河谷等新供应商),中国不再依赖单一的澳大利亚铁矿石,拥有了更多的谈判筹码。这次,中国终于有了“硬气”,敢于对澳大利亚提出新的要求。 这一转折始于中国9月30日的通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直接告诉全国主要钢厂和贸易商,从此不再购买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铁矿石,无论是新签合同,还是在途货物,甚至货物已到港,只要不是人民币结算,都不允许接收。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禁止采购澳大利亚铁矿石,力度空前。 最初,必和必拓反应强烈,认为这一禁令对他们影响不大,因为他们认为今年的铁矿石几乎已售完,最多等到明年再谈。但仅仅一周后,他们就改变了态度,迫于压力同意用人民币结算。为什么转变如此迅速?因为必和必拓清楚:中国市场至关重要,如果与中国对抗到底,他们的铁矿石还能卖给谁呢?如今,中国用人民币结算铁矿石,带来的好处远超“省钱”这么简单。过去,中国买铁矿石时需要先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过程繁琐且需要承担汇率波动的风险,时常会造成损失。而如今直接用人民币结算,省去了不必要的兑换步骤,减少了汇率风险,也节省了资金成本。更重要的是,这一变化为人民币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露脸”提供了机会,其他国家或许会跟随中国的做法,逐渐采用人民币结算,这加速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此外,拿到铁矿石定价权,不仅仅是对中国钢铁企业的利好,更是对全球其他依赖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的警示:中国不再是只能被动接受价格的买家。中国现在拥有了整合资源、寻找替代供应商的能力,如果其他国家依然以垄断地位压榨中国,中国有足够的手段应对。 从长远来看,这一变化不仅能帮助中国的钢铁企业降低成本,增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动权,还能推动人民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产业整合能力的增强,以及中国在国际博弈中的底气日益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