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的新规定,引起了欧盟和七国集团(G7)的关注。据“政客新闻网”欧洲版报道,欧盟和G7计划联合应对这一政策。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表示,欧盟不排除采取“类似美国对华强硬措施”的可能性,甚至计划与G7成员国召开视频会议,协调行动。波兰经济发展部部长也警告称,在中国撤回出口管制措施之前,欧洲将认真处理此事。
从表面上看,31个国家联合施压,确实显得声势浩大,欧盟和G7的“统一战线”似乎让人信服。但深入分析后,会发现这些国家并没有真正统一行动,背后各自都有不同的考虑。
首先,美国并未准备与中国彻底对抗,特斯拉的马斯克已经公开表示,他们正在与中国讨论稀土的使用许可,毕竟没有中国的稀土,他们的“擎天柱”机器人无法生产。日本虽然加入了G7的呼声,但他们一边参与联合声明,一边又偷偷给法国稀土企业投资,意图借助欧洲的工厂。要是与中国关系破裂,日本的汽车产业将是最先受影响的。
其次,欧盟内部的情况更为复杂。虽然丹麦表示要与美国一起行动,但他们自己的风力涡轮机产业每年需要大量稀土磁体,若供应断裂,他们将首当其冲。而法国虽然在稀土产业上拥有一定地位,但其本土企业的生产能力却相当有限,远远无法满足欧洲对稀土的需求。波兰等东欧国家更是稀土加工能力缺乏,若中国收紧供应,他们的电子制造业将受到极大影响。
这31国的所谓“统一战线”实则缺乏凝聚力,各方意见不一。G7的技术团队虽然开了多次会议,讨论了包括投资限制、采购配额、征收碳税等多种方案,但最终并未达成共识。目前,大家并不确定是否应该直接与中国对抗。
欧盟口口声声要模仿美国的“硬措施”,但他们似乎忘了,美国的稀土制裁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反而使得美国陷入困境。美国最大的稀土公司MPMaterials多年来未能实现真正的投产,而加拿大的Neo公司虽然在爱沙尼亚建了一个磁体厂,但其产能与中国相比微不足道。更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去年想通过深海采矿来解决稀土问题,结果被全球多个国家反对,最终无果而终。
即便欧盟真的模仿美国实行制裁,最先受害的也将是他们自己。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已警告,若对中国实施限制,欧洲一些工厂可能会面临停产的风险。中国的稀土管制不仅针对国内企业,甚至延伸至境外,任何含有0.1%中国稀土的产品,都需要获得中方批准。
与此同时,欧盟想要通过建设替代供应链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实际进展缓慢。虽然欧洲一直喊着要发展本土稀土产业,但目前的替代方案远未成熟。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稀土矿虽然储量丰富,但他们的加工能力远远跟不上,需要依赖中国来精炼。即便是法国等国提出的回收和再生磁铁的项目,也都面临资金短缺和长期不可预见的困难。
欧盟想要脱离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进展。虽然他们一直提倡“自主供应链”,但根据专家的分析,欧洲在稀土加工、生产技术和成本方面,与中国相差甚远。即使未来能够建立一些新的工厂,其成本也可能让欧洲企业处于不利位置。
综上所述,欧盟和G7联合施压中国的行动,看似强大,实则底气不足。中国的稀土管制政策,既是为了维护自身资源安全,也是履行国际义务。而那些喊得最凶的国家,心里最清楚,若中国稀土供应中断,最先受影响的将是他们自己。对中国施压的行为,最终只会是一场空洞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