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这两天聊得最多的不是股市,也不是哪个AI公司又上市了,是曹德旺,他退了。
福耀玻璃16号那个公告一出来,董事长换人,他儿子接,股民们早上盯着盘面,福耀股价往下探了一下,后面又给拉了回来,但当时那个感觉,就是一堆问号,老曹不在了,福耀还行不行。
他自己说得倒挺轻松,快80了,该休息了,公司会变得更好,听着有点云淡风轻,可圈子里的人都明白,这种“该退”哪有那么简单,能把玻璃生意做到世界顶尖。
市值一千七百多亿,这条路不是靠运气趟出来的,几十年磨这一件事,那股劲和判断力是长在身上的,这种人不在一线,儿子再厉害,有外企背景,读过MBA,那气场还是差了点。
中国民企好像都有这个结,张瑞敏那时候,娃哈哈的宗庆后,再到现在的曹德旺,老一辈都是自己一砖一瓦扛起来的,传给孩子还是传给外人,传给孩子怕家族产业没了。
外面人骂你搞世袭,交给职业经理人又怕根基不稳,就卡在这儿。
曹晖这次接班,表面上看顺理成章,里面的风险其实不少,在公司干了二十多年,真正自己说了算这是头一回,他当年在美国打赢反倾销官司,那会儿名气很大,可那是二十多年前了。
现在全球这情况,竞争不是打个官司就行,供应链,自动化,环保,国际关系,什么都在变,曹晖能不能接住,谁也说不准。
说是接班人,其实是背着一代人的光环和压力,2015年他自己出去创业,外面说什么的都有,过了几年又回公司,有人说他在外面没干出名堂,也有人说他想证明自己结果碰了壁。
老曹一句话,“没别人有本事,但他是我儿子”,这句话既是台阶也是个框,中国的家族企业,好多事就坏在“他是我儿子”这句话上,儿子再怎么拼,外面人也看不见,就盯着你是不是继承者,干好了是老爹的功劳,干不好就是你不行。
父亲太厉害,就成了儿子的天花板,家族传承这剧本好像都这么写,马云当初退阿里也讲,企业不是家族的,得让企业自己活得长,当时还有人笑他。
现在回头看,这话算是把中国民企的命门点透了,阿里给了职业经理人,蔡崇信吴泳铭他们。
外面有争议,但公司那个体系还在转,职业经理人才是制度,福耀这事有点难,它的魂就是曹德旺,从八十年代做玻璃,到去美国开厂,再到做慈善,办大学,他本人就是个招牌,招牌是传不下去的,只能留在那里。
福耀股价那天往下掉,其实是人心在动,跟业绩没多大关系,国内股民很多时候信的是人,不是制度,张瑞敏走了海尔会怎样,任正非不在了华为怎么办。
曹德旺退了福耀会不会也跟着脆弱,这些想法外人看可能觉得不理智,其实也是一种习惯,几十年民企能起来,靠的就是创始人那种一往无前的劲头,不是靠几本规章制度,是老一辈那股气场。
老曹也不是真去享清福,他开了第二战场,搞教育,福耀科技大学砸了一百亿,第一年招生就五十个人,配了十五个院士,分数线比985还高,全国也没见过这么干的,目的也直接,就是要培养能动手干活的人。
不是那些花架子,很多人不理解,说他不挣钱还烧钱,但老曹就这脾气,想干就干,典型的中国企业家。
有钱有想法,不图名利就想给社会留点东西,最近采访他又说,大学的事全交给校长王树国,他不管,这种老企业家说退休,谁能全信。
几十年每个螺丝钉都自己看,怎么可能说放就放,人退到幕后了,眼睛还盯着报表呢。
福耀的未来不能只靠一个人,得靠一个系统,曹德旺是理想派,曹晖得把事落地,得让福耀变成一个能自己转的公司,这难度不小,公司体量那么大,外部环境也变了,新能源,AI玻璃,抬头显示,智能玻璃,光伏,全是技术活。
光有经验不行,得拼创新的速度,老曹那个时代是拼成本,曹晖这个时代得拼脑子,想守住这个家业,就得从人治到法治,从个人魅力到体系运转,这是每个家族企业都得迈过去的坎。
宗馥莉接娃哈哈那阵子,外面也是一片不看好,她自己也想改革,搞年轻化国际化,结果压力太大,几年后辞职,公司控制权也变了,曹德旺肯定看得清楚。
这次说是退,其实还留着终身荣誉董事长的名头,好几个子公司的法人也没变,说白了不是一刀切,是扶上马送一程,给儿子练手的机会,也留了条后路。
中国企业父子两代人的时差挺明显的,老一辈是拼胆识和资源,新一代接过来的是资产和压力,怎么跟员工打交道,怎么看管理指标,都不一样了,剧本都差不多。
父亲一退股价就波动,儿子一上来团队先观望,慢慢磨合,这不是问题,是个规律,关键是第二代能不能从父亲的影子里走出来,曹晖现在就站在这道题面前。
曹德旺这次退了,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是他换了个活法,公司交出去了,精神头还在,董事会不去了,但公司文化还是他的,会不开了,员工心里还是拿他当主心骨,老一代企业家就这样,退也退不干净,也正因为这样,民企才有那个韧性。
一代接一代往下传,马云那句话又对了,企业不是传家宝,是社会公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父子交接这道坎,福耀能不能给后面的人留个好样子,可能关系到未来十年中国民企能不能真正上个新台阶,老曹退了,福耀的新故事,这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