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潜在增速研究
报告共计:21页
“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潜在增速研究总结
《“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潜在增速研究》采用生产函数法和改进的收敛法,对该时期中国经济潜在增速进行了系统测算,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
测算结果显示,基准情形下“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区间为4.5%-5.3%,乐观情形下可提升至5.1%-5.8%。其中,生产函数法测算基准和乐观情形下年均增速分别约为5.3%和5.8%,改进的收敛法测算对应情形下年均增速分别约为4.5%和5.1%。若基准情形下实际增速达到潜在水平,2030年和2035年中国人均GDP有望分别达1.72万美元、2.24万美元左右。
从生产要素来看,资本要素方面,传统资本存量增速因储蓄率、投资率下降及投资结构变化而放缓,但数据资本存量的快速增长可部分弥补这一缺口,预计“十五五”时期资本存量年均增速约5.5%,年均拉动GDP增长2.1个百分点。劳动要素方面,人口老龄化导致就业人数持续下降,尽管劳动力质量提升,但仍难以对冲数量减少的负面影响,预计年均下拉GDP增速0.08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则成为增长主引擎,受益于科技创新投入加大和深化改革带来的资源配置优化,基准情形下年均增速约2%,乐观情形下有望达3%。
基于收敛法的分析表明,中国劳动生产率虽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追赶态势良好,“十五五”时期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下,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有望持续提升,基准和乐观情形下劳动生产率增速分别约为5.4%和6%。同时,人口增速与就业人数占比变化率的综合影响约为-0.89%。
为充分释放增长潜力,报告建议多措并举减缓潜在增速下行,通过强化创新、优化要素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完善人口相关政策,保持适度有效投资;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夯实消费基础,找准投资与消费结合点;平衡总量与结构关系,完善新质生产力培育体系,构建自主创新、现代产业和区域布局三大体系;推动房地产市场筑底企稳,培育行业发展新模式;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维护全球化格局,拓展外贸新空间,提升产品服务竞争力。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