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2025年上半年展现出蓬勃的复苏态势。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GDP总额突破了66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达到4.25%。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各省份正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共同绘制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东部沿海地区的领头羊。广东省以6.87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再次领跑全国,稳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江苏省,其GDP达到6.7万亿元,与广东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山东省和浙江省也表现出色,分别以5万亿元和4.5万亿元的经济总量位居前列。其中,浙江省以5.76%的增速领跑东部沿海地区,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也涌现出一批增长亮点。湖北省凭借6.22%的增长率,为长江经济带增添了一抹亮色。革命老区江西省更是实现了历史性突破,GDP首次超过1.6万亿元,体现了老区振兴的显著成效。
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四川省、辽宁省和北京市的发展轨迹尤其值得深入分析。
四川省,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引擎,上半年GDP达到3.19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净增1473亿元,在省级经济体中排名第五。其4.84%的增长率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展现出西部大开发的巨大潜力。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三大万亿级产业为支撑,成都都市圈的辐射效应日益增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连续六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四川省首次迈入3万亿俱乐部,正逐步成为引领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省,在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呈现出独特的转型节奏。虽然1.57万亿元的总量仅比上年增长2.29%,但经济结构已然发生深刻变革。沈阳、大连双核驱动效应持续放大,数控机床、航空航天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占比超过30%。更令人欣喜的是,数字经济发展迅猛,上半年物联网产业产值增速高达19%,氢能全产业链布局覆盖14个地级市。这些战略新兴产业积蓄的增长势能,正在重塑传统工业基地的发展模式。
首都北京市则以2.5万亿元的经济体量位居省级行政区第十二名,并以5.5%的增速在直辖市中保持领先。依托“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数字经济占比提升至44.2%,中关村企业日均诞生70项发明专利的创新能力,令世界瞩目。作为全国唯一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金融、科技、信息等领域的外资准入新政策,正助力首都形成高精尖经济结构的独特优势。
从苏南的智能制造到成渝的经济引擎,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硬核转型到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创新突破,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在各区域的协调发展中得到持续释放。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各省级经济单元的特色发展路径,必将汇聚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