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风云变幻,谁能拨开迷雾?王健林早在几年前就给出了他的答案,一句“全世界没有哪个地方的房地产,能够一直保持繁荣超过50年”,仿佛预言般揭示了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规律。在他看来,超过20年的繁荣已是饱和,无论供应还是购买力都触及天花板,未来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回望过去,王健林在2018年楼市一片高歌猛进之时,便已洞察先机。他果断将旗下77家万达酒店以200亿的价格转让给富力地产的李思廉,随后又将13个文旅项目出售给融创的孙宏斌,万达集团自此走上了“降负债,轻资产”的战略转型之路。如今看来,王健林的决策无疑是极具远见的,而当年高调接盘的富力地产和融创集团,却深陷债务泥潭,难以自拔。
那么,在当下这个楼市调整期,卖房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呢?结合王健林的观点,以及当前的市场状况,我们认为,趁房价还处于相对高位,将多余房产变现,无疑是明智之举。
首先,房地产市场供过于求已是不争的事实。住建部的数据显示,中国拥有6亿栋住房,即使考虑到其中包括小产权房、农村住房等,整体而言,房屋的存量也已经严重过剩。未来,随着购房需求的逐步回落,房子的居住属性将更加凸显,房价回归理性是大势所趋。对于拥有多套房产的家庭来说,现在抛售部分房产,无疑是降低风险的明智之举。
其次,居民的购房能力和意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疫情前,人们普遍对未来的收入抱有乐观预期,盲目跟风购房。但三年疫情的冲击,让不少人面临收入减少甚至失业的困境,无力支撑高昂的房价,购房计划也因此搁置。此外,人们的购房心态也日趋理性,不再冲动消费,而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谨慎决策。改善型购房需求将会逐渐减少,房价也将逐步回归合理区间。
更重要的是,房地产市场的长期调整趋势已经显现。2021年,三四线城市如燕郊、廊坊率先出现调整,随后郑州、石家庄、天津等二线省会城市也未能幸免。到了2023年,就连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也开始出现明显的房价下跌,至今,一线城市房价普遍较历史高位下跌了30%以上。虽然各地陆续出台了放松限购、限售等政策,银行也下调了房贷利率和首付比例,但这些措施能否真正扭转颓势,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