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AI圈,用“资本围着转”形容一点不为过。
港交所不到两年时间,已经迎来25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IPO,光今年上半年就有5家成功敲钟。
一级市场更热闹,几百家AI公司拿到风投,总金额冲到830亿元,创下近五年新高。
资本从来不会瞎凑热闹。
以前大家追AIGC追得火热,现在却悄悄换了方向。
那些能拿到融资、成功上市的AI企业,到底凭什么被资本选中?想在AI赛道里分到一杯羹,甚至敲开资本市场的大门,又该走哪条路?这些问题,怕是行业里每一个从业者都在琢磨。
以前提到AI融资,大家第一反应就是AIGC。
但今年的情况完全不同,AIGC的融资额比去年少了很多,相反,AI行业应用、通用应用这些能落地的领域,反而成了资本的新宠。
拿到大额融资的企业,大多盯着医疗、物流、自动驾驶这些具体场景,不再空谈技术概念。
这种变化挺实在的。
前两年AIGC火的时候,不少公司光靠一个概念就能拿到钱,但热闹过后发现,没法变现都是白搭。
现在资本清醒了,更愿意把钱投给“能赚钱”的项目。
比如做仓储机器人的极智嘉,靠着实实在在的业务,收入都破10亿了,增长还挺可观;云知声深耕医疗AI,旗下大模型的收入也涨得飞快。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成功上市的AI企业,大多不是纯做AI的“原生公司”。
明略科技原本做政企数字化,滴普科技根基在数据分析,云知声成立十多年,业务方向也调整过。
这些公司都是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后来加上AI技术,才实现了质的飞跃。
如此看来,资本押注的不是“AI技术”本身,而是“能用AI改造的公司”。
纯AI公司想突围太难了,没有行业经验和场景积累,技术就成了空中楼阁。
那些有多年行业沉淀的企业,加上AI赋能,反而更容易找到商业化路径,也更受资本市场认可。
港交所现在有48家AI相关企业排队上市,其中不少都是这样的“行业老兵+AI”组合。
AI落地不是一刀切,不同层次的变现能力天差地别。
最基础的是界面层改造,比如编程助手、办公AI这些,上手快、风险低,能帮着提高效率。
但这层门槛太低了,大家都在做,同质化严重,想长期赚钱很难。
就拿编程AI来说,确实能帮程序员省点事,但对资深开发者来说,提升效果其实有限。
而且这类工具太多了,你能做的别人也能做,很难形成壁垒。
很多做这类产品的初创公司,早期看着热闹,后期想放大营收就难了。
比界面层更高级的是流程层嵌入,这也是现在最赚钱的领域。
AI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而是融入到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里,帮着做决策。
比如医疗行业,AI能帮医生写病历、做影像诊断,把医生从繁琐的工作里解放出来;物流行业,AI能优化调度和库存,帮企业省钱增效。
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就是AI真正帮行业解决了痛点。
森亿智能的AI系统能把医生写病历的时间缩短一半,京东物流的AI调度能降低库存成本,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价值。
不过流程改造也不简单,企业的数据分散、格式不统一,AI模型得花大量时间清洗数据。
而且很多企业还习惯人工决策,让算法接手还需要一个过程。
最高级的是业务逻辑重塑,比如自动驾驶、具身智能这些,相当于用AI重新定义行业规则。
但这层难度太大了,需要巨额的算力投入和长期的试点验证,现在能做到的公司寥寥无几。
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短期内还是流程层改造最实在,既能快速变现,又能积累数据和经验。
那些成功敲钟的AI企业,其实都摸透了这个逻辑。
它们大多从一个具体的场景切入,比如云知声从病历质控和地铁语音购票做起,海致科技从金融反欺诈入手,先把一个场景做深做透,再慢慢扩展到其他领域。
它们都有自己的核心平台,要么是自研大模型,要么是软硬件一体化方案,这样既能形成技术壁垒,又能降低交付成本,方便规模化复制。
2025年的AI赛道,已经从“拼概念”进入“拼落地”的阶段。
IDC预测,未来几年中国AI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会冲到万亿级别,机会确实很大,但竞争也会更激烈。
资本不再盲目跟风,而是更看重企业的场景落地能力和商业化路径。
对企业来说,想在AI赛道里脱颖而出,光有技术不行,得找到合适的场景,把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价值。
那些能沉下心深耕行业、搭建自己核心平台的企业,大概率会成为下一批敲钟人。
AI的风口还在,但只有务实者,才能真正接住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