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充满不确定性,很多人感到不安。
一般市场逻辑下,国际金价处于高位时,投资者通常会选择观望。但中国最近公布的海关数据显示,就在国际金价逼近历史高点的时候,黄金进口量反而大幅增加,达到阶段性新高。
与此同时,在某些国家忙着设置贸易壁垒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却宣布自贸区升级到3.0版本,深化合作。
这两个看似方向不同寻常的大动作,发生在相近时间点上,背后究竟藏着什么重要的国家战略?
金子:高价为何更要抢着买?
全世界都在屏住呼吸,看经济和地缘政治的这盘棋怎么下。
这时候,国家的口袋够不够硬,贸易的路子够不够活,成了头等大事,如果你盯紧全球那些大钱都往哪儿流,有时真能看出点门道。
今年四月,国际金价疯涨,都快摸到3500美元一盎司的天花板了,按说这时候该观望观望吧?
可中国的海关数据偏偏来了个“反向操作”——猛地进口了127.5吨黄金,一下冲到将近一年的新高,比上个月暴增了七成多,白金也跟着创了纪录。
信息来源:《华尔街见闻》
在这么高的价位,还像“扫货”一样往回拉黄金,这绝不是拍脑门的市场行为。
它明明白白告诉你,背后是对未来,特别是对主要经济体的金融系统,有着不小的担心,得提前布好局。
想想看,现在全球最大的那个经济体,正卡在一个挺尴尬的节点上,光是六月,就有高达六万亿美元的国债要到期。
更让人捏把汗的是,他们在要不要降息这事儿上,政府和央行好像没谈拢,一来二去,国债收益率像坐过山车,信用评级也被机构敲响警钟。
市场上那股对潜在债务危机的忧虑,正肉眼可见地弥漫开来。
信息来源:《城事知析》
不是饰品,是“金融压舱石”
这种大背景下,金子那“老古董”的价值又被抬了出来,谁都知道,真到了经济动荡或金融危机的时候,黄金就是那个最靠谱的避风港。
历史上不是没有过先例,你看,有些国家在面临外部巨大压力甚至制裁前,也是大把大把地增加黄金储备,后来的事实证明,这道“金色防火墙”确实帮它们在外部冲击下稳住了阵脚。
中国这次拉回来的黄金,并非用于市场销售或制作金饰,而是通过特定渠道和指定银行直接进入国家外汇储备金库。
这表明黄金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日益增加,从2020年不足3%上升到今年4月的5.8%,这种操作被解读为旨在建立“黄金—人民币”的关联机制。
一旦外部金融市场流动性枯竭或主要储备货币出现问题,这批巨额黄金就能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提高人民币的抗风险能力,为国家金融安全提供基础保障。
不仅是中国,全球各国央行都在增持黄金,这实际上是对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担忧。
调转船头:贸易圈子换新邻居
几乎就在猛屯黄金的当口,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在做买卖这事儿上,也迈出了一大步。
他们正式宣告,自贸区都谈到3.0版本了,区域经济整合这本大书,翻开了新的一页。
新的协议覆盖范围广了不少,绿色经济、产业链怎么互相连通等等,都写进了条文里,看得很长远。
这一连串动作,被看作是对当前全球贸易环境的一种有力回应,尤其是针对某些国家非要搞贸易保护、到处筑墙设壁垒的行为。
比如,有的大国之前搞单边高关税,说什么要让制造业搬回家,结果呢?效果没达到预期不说,可能还把自己的进口成本推高了,弄得自家物价都往上涨。
信息来源:《南方网》
在东盟编织新产业链
中国和东盟自贸区3.0版本,目标是建成一个服务超过20亿人的“超级工厂”和“超级市场”的整合体。
现在双方的贸易额已经非常庞大,照此趋势发展,东盟很可能超过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新协议敲定后,未来超过九成的商品有望逐步实现零关税,这将大幅降低区域内的贸易成本,并有助于优化中国的外贸结构。
更厉害的是,两边的产业要深度融合,新框架下,大家是怎么分工、怎么合作,正加速调整。
像电子信息这些行业,已经摸索出成熟的路子:在中国搞设计研发,去东盟负责组装加工。
不少中国企业正在把一部分生产线或者基地搬到东南亚国家,为的就是用那边的成本优势或者关税优惠。
这样一来,产品可以在东盟完成最后一道工序,然后堂堂正正地出口到全球,巧妙地避开比如高关税这样的贸易壁垒。
这种“绕道”出口的效应,已经反映在数据里了:近几年,东盟往某些重要市场出口的增长速度,持续比中国自己直接出口要快。
就连家具这些传统行当,也有把厂子搬到东盟,再出口到第三方市场来保住市场份额的案例。
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更是火速升温,电动汽车、光伏发电这些,中国企业正在东盟好几个国家布局电池厂、整车厂,这既利用了当地资源,也打开了东南亚这个新兴市场。
这种跨区域拉起一条产业链的做法,不光增强了整条链条的抗风险能力,也给东盟当地带去了技术和工作机会。
新协议里加进的碳足迹核算等绿色标准,也被认为是在帮大家一起应对别的经济体已经或者未来可能搞的绿色贸易壁垒,也让这个区域在全球气候问题上更有发言权。
金融与贸易:两道坚固的防线
把大规模买黄金和深度融合东盟这两件事放一块看,显然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大战略里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负责加固金融上的安全阀,一个负责重塑产业和贸易结构的韧性。
有的人觉得,这就像是建了个“金融、产业”双轨运行或者双支柱支撑的防御体系。
在金融这一头,狂买黄金就是为了增强抗风险能力,一旦外部市场有风吹草动,能给国家金融体系可能的冲击加一层缓冲。
比如,如果主要储备货币计价的资产贬值了,黄金的上涨也许能多少补回点损失,稳住外汇储备的底盘。
在产业那一头,和东盟走得近,就是为了搭建一个更宽广、更有弹性的区域供应链和市场。
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减轻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这样既能躲开潜在的贸易冲突,也能根据全球产业变化更灵活地调配资源、开拓新市场。
有趣的是,金融和产业这两头的策略可能还能互相促进。
比如,人民币在东盟的贸易结算里用得越来越多,如果那个“黄金—人民币”的机制真能玩转起来,说不定能在东盟这个区域形成一个类似货币循环的体系。
借鉴别的储备货币走过的路,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随着那几个敏感的日期(比如美国国债到期高峰)越来越近,这套组合拳到底有没有用,很快就要见分晓了。
但不管短期结果如何,这些看得见的布局已经说明,在一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那些有分量的大国不会傻傻等着风暴来袭,而是早早就开始行动。
通过多维度、系统的招数,加固自己的安全边界,争取更多的主动权,这些深埋的棋子,或许正在悄悄地改写未来全球经济的地图。
这波操作展现的,是大国应对复杂局势的顶级智慧。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爆表的当下,中国没有被动挨打,而是主动出击,用精准的政策组合保障经济安全,为长远发展铺路。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举措的综合效应将彻底改变全球竞争格局,让中国在新一轮国际博弈中稳坐钓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