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泰康幸福说关注
基金浮动费率改革新机制:从探索到落地
2025年5月7日,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优化费率结构、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基金行业回归长期价值投资与以业绩为导向的正循环。在此背景下,浮动费率基金作为产品机制改革的重要探索举措,正逐步走入公众视野。
作为该政策导向的落地样本,易方达、富国、广发、中欧、嘉实等基金公司上报的首批26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产品,于申报一周后在5月23日晚间集中获批,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来源:财联社)
与过往浮动费率基金产品不同,这一批浮动费率基金产品将费用与基金业绩、持有期等因素相挂钩,在费率机制上做出重大革新,通过全新模式设计,明确锚定业绩比较基准,管理费率挂钩投资者持有一定期限后的实际收益,以更好满足投资人对于基金产品对价匹配的关切。
浮动费率机制下,基金管理费用如何计提?
新浮动费率基金对基金公司的管理能力和系统运营能力提出全新考验。因为新模式下,浮动费率基金的管理费计提方式,将大致与业绩、规模或持有期三个维度进行挂钩。
业绩挂钩型:
此次获批26只浮动管理费率基金的浮动方法基本一致,均与业绩挂钩。基金持有期小于1年时,所有基金管理费率均为1.2%;持有期大于等于1年时,若基金超额收益率小于-3%,管理费将下调至0.6%;若超额收益率在-3%至6%之间,维持1.2%的基准费率;超额收益率超过6%,则费率上浮至1.5%,具体变化如图所示。
规模挂钩型:
按照基金管理规模分档收取管理费,产品管理规模越大,适用的费率水平越低。例如,2023年底试点成立的3只规模挂钩型产品,即华夏信兴回报、富国核心优势、招商精选企业,设定为当规模不超过100亿元时,按1.2%年费率计收;若规模超过100亿元,超出部分则仅收取0.6%。
持有期挂钩型:
根据投资者持有产品份额时间分档收取管理费,投资者持有这类基金份额的时间越长,支付的费率水平越低。2023年底试点成立的持有期挂钩型产品,包括景顺长城价值发现、易方达平衡视野、工银远见共赢等共9只基金。
每类基金按照不同持有期限分别计算基金份额净值:不足1年收取1.2%,持有1至3年降至0.8%,超过3年进一步降至0.6%。
这批新模式浮动费率基金产品有哪些特点?
基准选择:
普遍以沪深300、中证800等主流宽基指数为核心,搭配债券和港股指数,权益资产比例在80%左右。
投资风格:
新产品主要覆盖价值、成长、均衡三类风格。
● 成长风格着重挖掘TMT、高端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结构性机会,强调中小盘成长与创新赛道,适合愿意承担中高波动的投资者;
● 价值风格组合配置更偏重大盘蓝筹和基本面稳定行业,适合风险偏好较低、关注资产稳健增值的投资者;
● 均衡风格不刻意偏向某类资产,通过行业轮动和适度分散来平衡风险和收益。
管理人背景:
普遍选用资深管理人,25位拟任管理人均具有8年以上从业经验,在此前管理的产品中已展现出较高的基准超越能力;多位经理担任基金公司核心投研岗位。
业绩表现:
此前已试点的部分业绩挂钩型产品已展现出良好的超额收益能力,这些早期样本增强了市场对浮动费率机制产生激励效果的信心。
回望历史路径,看清变革走向
基金的浮动费率并非一夜之间出现的新概念,从最初的试点产品到制度规则的完善,浮动费率机制经历了一个从边缘探索到逐步走向主流的演进过程。
从2013年富国目标收益一年期债基作为首只采用浮动收费机制的产品起,制度建设便已启动。2017年,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浮动费率管理指引(初稿)》,明确“支点式”和“业绩报酬”两类收费方式,为后续机制改革铺路。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鼓励基金等机构合理降低服务收费。2023年,证监会正式启动费率改革,提出“管理人—券商—销售机构”三方协同推进的三步走路径。2025年5月,《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发布,明确要求领先机构发行浮动费率基金数量应达到主动权益基金发行量的60%以上,浮动费率机制由此加速进入落地阶段。
这批26只浮动费率新基金产品,正是行业提质增效的重要落地方向,预计未来也会有更多此类新模式产品获批问世,实现常态化供应。
面对浮动费率机制的逐步推行,各市场主体既面临转型压力,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上世纪美国共同基金费率持续下行带来的深远影响,为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改革提供了重要镜鉴。
在销售端
费率下降倒逼代销机构从依赖佣金的“卖方模式”转向基于资产管理规模的投顾服务,如嘉信理财等机构通过财富管理业务成功对冲了传统收入下滑。
在投资端
低费率的被动产品迅速崛起,指数基金和ETF规模激增,迫使主动管理基金要么降费求存,要么提升业绩证明自身价值。
投资者行为同样发生转变
养老金等长期资金更青睐低成本指数基金,推动“买方投顾”模式成为主流。市场格局也随之优化,头部机构凭借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
可见,对我国市场而言,浮动费率机制的推进不仅是一次费用结构的改革,更是推动行业回归长期主义、提升投研能力与服务水平的重要契机。
固定费率vs.浮动费率,哪个更适合我?
如果您希望结构清晰、持有灵活,资金使用期限不长、对波动较敏感,固定费率产品可能更合适;如果您关注长期回报,愿意和基金经理“共进退”,希望费率公平、绩效对价,那么浮动费率基金是一种值得考虑的选择。
看清机制,再做判断
浮动费率产品的收费结构更复杂,建议在投资前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理解“费用何时浮动、为什么浮动”,再判断是否符合自身需求。
结语:
费率降低固然利好投资者,但真正赢得认可的,仍是持续稳定的业绩表现。只有提升投研能力,基金公司才能在机制改革中脱颖而出,赢得长期信任。
主要金融市场表现
A股市场:
上周股票市场缩量回落,上证综指下跌0.51%收于3359.90点;创业板指下跌1.66%收于2009.89点。
行业方面,银行、通信、电子涨幅拒签,食品饮料和家用电器跌幅较小,美容护理、纺织服饰、医药生物、有色金属和社会服务跌幅较大。
数据来源:wind
港股市场:
上周港股在中东冲突升级、AH溢价率来到极致的影响下大幅回调,上周恒生指数/MSCI中国指数分别下跌1.52% /下跌1.37%。
行业层面,仅恒生资讯科技业上涨0.20%;前期非常强势的创新药板块大幅回调,恒生医疗保健业领跌7.78%。
数据来源:wind
债券市场:
上周一方面公布消费和工业数据较好,对债市略有利空,另一方面上资金面偏松,叠加基金对超长债买盘增加,市场多空因素交织,上周10年期国债利率收于1.64%,较上一期周五基本持平。从指数表现来看,中债新总综合指数微涨0.20%。
数据来源:wind
大类资产配置策略
A股市场:
全球聚焦中东问题,但除了油价的飙升对国内有一定影响,其他影响较小,美国集中集中精力解决中东问题,对于国内的贸易战压力或是一种缓解;国内市场有望在震荡中寻求向上动力。
港股市场:
海外风险事件会对市场风险偏好持续产生影响,因此港股的波动仍然会较大。但经历了上周的大幅回调,港股的结构性风险得到了较大改善,所以对港股也无需悲观,市场更多是上有顶下有底的震荡行情。
债券市场:
近日基本面、央行态度均出现利好变化,但是受制于1年期国债利率1.4%限制,10年期国债利率下行空间依然有限,预计10年期国债利率在1.5%-1.8%震荡概率较大。
— 免责声明 —
本报告由泰康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管理部撰写,完全基于公开信息资料,秉承独立客观公正的分析立场,以勤勉尽责的职业态度,坚持专业和深度价值研究,但不能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报告内容及观点仅供交流使用,对任何个人和机构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于本报告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或者间接的投资盈亏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报告中包含的观点或估计谨代表作者迄今为止的判断,泰康人寿可以不经通知加以改变,且没有对此报告更新、修正或修改的责任。
本报告版权仅为泰康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外翻版、复制和发布。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我们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报告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