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凤凰卫视消息,2025年7月11日,吉隆坡会议中心的镁光灯下,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的手第一次真正握在一起。这场持续约1小时的会晤,不仅是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中美外长的首次线下接触,更承载着世界对两个大国关系走向的审视目光。
鲁比奥走出会场时,面对媒体守候区表现出的态度令人玩味。这位曾被中方制裁的政要,此刻展现出罕见的外交姿态:“这次会议富有成效……我们对这次会面感到满意,认为它具有建设性。”
此外,针对美国公布新一轮关税,鲁比奥被问到会否担心加关税有反面效果时表示,这种情况不会发生。鲁比奥还说,已宣布的关税从8月1日起生效,但8月1日前后的某个时间点,仍可能和个别国家达成协议,对关税额度做积极调整。
鲁比奥(资料图)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美双方对会谈的精准定调。鲁比奥用“有建设性、非常积极”八个字描述会谈氛围;中方通稿则同步确认此为“积极、务实、建设性”的对话。这并非外交辞令的巧合,而是两国为关系设置的温度计。鲁比奥更主动释放信号:中美高层会晤“可能性很大”,但需双方营造良好氛围并拿出切实成果。这既是对七个月前两国元首通话中“互邀到访”的务实推进,也是对两国关系回暖提出的明确路径。
然而平静水面下的暗流不容忽视。中方会后发布的通稿出现罕见空白——只详述王毅阐述的原则立场,却未直接呈现鲁比奥在台湾等核心问题上的回应。这与七个月前双方通话后明确记载美方表态的记录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战略性留白”或许暗示着鲁比奥此次表态的敏感性。考虑到会前他公开声称要就所谓“中国援俄”提出关切,会场内必然经历了直率交锋。中方选择不公开这部分内容,反而凸显其对管控分歧的务实态度。
鲁比奥(资料图)
王毅在会谈中清晰划出三条底线:要求美方以客观理性眼光看待中国,以和平共处为目标制定政策,以平等尊重方式开展互动。这既是原则的交底,也是为“新时期中美正确相处之道”设定的路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面对鲁比奥这样有复杂背景的美方代表,中方依然坚持敞开对话大门——这份超越个体差异的定力,正是大国担当的具象化呈现。
这次会晤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美关系的多面性。双方在1小时里达成加强各层级沟通、探索合作领域的共识,同意发挥外交部门的关键作用。但在微笑与握手的背后,两国在经贸规则、安全关切、地缘博弈等领域的深层碰撞依然真实存在。鲁比奥表现出的尊重姿态与中方展现的战略耐心,共同构成了当前阶段中美互动的特殊注脚。
鲁比奥(资料图)
当世界工厂与超级大国在吉隆湾畔谨慎探路时,这场“积极、务实、建设性”的对话至少证明:双方依然承认共存的必要性。尽管寻找“新时期正确相处之道”注定是漫长征程,但当两位外长走出会议室时,那条连接太平洋两岸的钢索上,似乎又多了一根平衡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