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层刚刚释放缓和信号,韩国却突然成为风暴中心。7月11日,中美外长在马来西亚会谈不到24小时,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官员便公开表示,特朗普政府正施压韩国加入“联合遏制中国造船业”计划,否则将面临高额关税和港口收费。这一消息瞬间点燃国际舆论,将韩国推向中美博弈的风口浪尖。
特朗普政府对韩国的施压早已开始。7月11日当天,美国对多国设定的新税率正式生效,日本和韩国均被征收25%关税,而“对等关税”生效日期从原定的7月9日延长至8月1日。更关键的是,特朗普政府要求韩国在多个领域配合遏制中国,包括造船业、能源和农产品进口等。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通商政策局局长张成吉透露,美国认为中国在造船业市场份额增长构成威胁,希望韩国成为“战略伙伴”共同对抗中国,甚至将此作为美韩关税谈判的前提条件。
李在明(资料图)
面对美国的施压,韩国总统李在明陷入两难。他上任仅一个月,支持率虽可圈可点,但外交经验尚浅。韩国经济高度依赖中国——中韩贸易占韩国外贸的四分之一,半导体对华依存度超过40%。若屈从美国要求,韩国关键产业如三星和现代汽车将遭受重创;但若拒绝,美韩经贸谈判可能破裂,甚至影响军事合作。李在明的应对策略是“平衡术”:一方面向中美日三国派遣特使,重启对华高层沟通渠道,并释放可能出席中国9月重要纪念活动的信号;另一方面公开揭露美国将“造船合作”与“遏华要求”捆绑施压的内幕,既向中国示好,又向美国施压。
美国的施压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亚太战略的一部分。特朗普政府正试图重塑亚太盟友体系,而韩国政坛的变动使其成为关键目标。此前尹锡悦政府时期,韩国对美“高度亲美”政策让美国满意,而李在明上台后,美国急需确保其延续这一路线。此外,美国综合国力衰退,独立遏制中国愈发吃力,拉拢韩国成为必然选择。鲁比奥临时取消访韩,更被解读为对李在明的警告,要求其远离中国。
李在明(资料图)
中国的反应迅速而明确。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强调,中方支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经贸问题,但反对任何损害第三方利益的协议。王毅外长在东盟会议上呼吁“反霸凌”,并重启中日韩经贸部长会,推动产业链自主协作,分化美日韩联盟。中国还握有稀土等战略资源筹码——韩国70%以上高纯镝依赖中国进口,若韩国配合美国遏制中国,中国完全有能力反制。
韩国(资料图)
韩国的困境折射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奈。安全上依赖美国,经济上离不开中国,这种结构性矛盾让李在明政府难以抉择。未来,韩国若成功平衡中美压力,可能为东北亚局势带来转机;若被迫选边站,则可能进一步激化地区紧张。中美外长会谈刚刚释放缓和信号,韩国的突然表态无疑给中美关系蒙上阴影,也让东北亚局势更加复杂。
这场博弈的结局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韩国的选择将深刻影响中美韩三边关系的走向。李在明能否打破“二选一”的困局,不仅关乎韩国的未来,也将成为检验其外交智慧的关键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