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公募圈一则“董事长变更未发公告”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国新国证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国新国证基金”)原董事长杨铭海离任,党总支书记张涵宇接任,但公司未就此次人事变动发布专项公告,仅在7月2日披露的董事会换届公告中提及新任名单。
这一操作打破了公募行业“关键人事变动即发公告”的惯例,虽未触碰现行监管“红线”,却因信息披露的“模糊性”引发投资者对透明度的质疑。
董事长变更未发公告
根据国新国证基金官网及中基协人员信息公示,张涵宇的从业机构已于2025年6月10日变更为该公司,但直至7月9日,社交平台及投资者社群才通过非官方渠道传出董事长变更消息。随后,公司官网董监高信息栏虽更新为张涵宇,但未发布任何关于此次变更的说明或公告。
相比之下,公司于2021年8月(彼时名为“华融基金”)杨铭海首次接任董事长时,曾发布详细公告,披露其任职日期、过往经历等信息;2025年3月国新资本成为主要股东时,公司亦公告了增资事项。此次董事长变更的“静默”操作,与过往形成鲜明对比。
根据证监会2020年修订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下称“《办法》”)第二十一条,基金管理人高级管理人员、基金经理等变动需强制披露,但“高级管理人员”范畴未包含董事长。2022年4月实施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高管指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等“行使经营管理职责并向董事会负责”的人员,董事长未被纳入。
因此,从现行监管规则看,国新国证基金未披露董事长变更未违反强制性要求。但是公募行业普遍存在“关键人事变动即发公告”的惯例,业内人士指出,“董事长是公司决策核心,其变动直接影响公司战略方向,投资者有权知晓此类信息。
公募“新兵”直面挑战
张涵宇的职业履历显示,其拥有22年央行监管经验:2000年进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历任营管部科员、副处长,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心支行副行长,营管部征信管理处处长(执掌北京地区征信系统建设);2022年转入中国国新体系,担任国新资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任总法律顾问、首席风险官、首席合规官,并任国新证券董事。2025年7月,其正式执掌国新国证基金。
公开资料显示,张涵宇,1978年出生,南开大学毕业,高级经济师,2000年至2022年在中国人民银行系统任职(历任营业管理部科员、副处长,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心支行副行长,营业管理部征信管理处处长),2022年加入中国国新体系,任国新资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法律顾问、首席风险官、首席合规官,兼任国新证券董事。
值得注意的是,张涵宇于2025年6月10日取得基金从业资格证书,属于公募“新兵”。其“央行监管+央企管理”的背景,被视为国新国证基金“强合规”战略的延续——中国国新控股作为实际控制人,希望通过引入监管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强化公司风险管控能力。
《财中社》注意到,张涵宇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国新国证基金前身为华融基金,2022年更名为现名,是中国国新控股实际控制的公募平台。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公司总管理规模仅110.81亿元(较2024年底的140亿元缩水近30亿元),其中债券型基金规模占81.37亿元,在公募行业中排名持续下滑。
此次董事长变更未披露事件,本质上是“合规框架”与“投资者需求”的碰撞。尽管监管未强制要求,但公募行业作为“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金融行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是赢得投资者信任的关键。国新国证基金作为央企控股的公募平台,更应在合规与透明之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