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房比卖白菜还难”,以前这听着就是个搞笑段子,现在却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你瞧瞧,电梯里、楼道间,还有朋友圈,到处都是“急售”“直降100万”的广告。曾经房市里风光无限的“王者”,如今却深陷低迷的泥潭,二手房抛售潮为啥越来越猛呢?这背后到底藏着啥社会转型的信号,又会带来啥后果呢?
先看一组扎心的数据,70城二手房价一路下跌,2025年第一季度,大中城市二手房价累计下滑7.3%,环比下跌2.1%,都连续15个月走低了。一线城市跌了约4.8%,二线6.7%,三四线更惨,跌幅达到9.2%。这可不是偶然,这是房地产市场去泡沫化的趋势,露出了它的“赤裸本质”。
为啥会出现抛售潮呢?主要有三大原因。
第一,人口形势变了,买房的动力直线下降。2024年中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少了54万。65岁以上的老人占比都突破19.8%了,适龄购房群体越来越少。未来十年,新增购房的年轻人要减少2800万,买家越来越少,刚需崩塌,这是第一道难题。
第二,经济压力太大,很多人还不起房贷了。好多贷款买房的家庭,碰上失业、降薪,房贷逾期率都升到1.7%了。就说深圳的刘先生吧,每个月要还1.2万房贷,就怕断供,只能低价卖房。以前豪赌房市能赚钱,现在这逻辑彻底破灭了,买房不再能升值,大家反而担心它继续跌。
第三,区域分化越来越严重,好房子和差房子冰火两重天。三四线城市的楼盘,空置率超高,买房的人不来,投资者也跑了;可精装房、学区房还能小涨。但存量市场分化越来越厉害,安徽的张女士就决定把空置房降价20%抛售,说“不想再往里砸钱了”。
那这抛售潮会带来啥连锁反应呢?
对个人来说,房价下跌,资产缩水,心里也跟着受折磨。清华有报告说,房价跌10%,家庭财富就缩水60万。李女士的房子从1200万跌到960万,直呼“赚钱变成烧钱”。大家手里钱都紧巴巴的,消费力也受挫,多数人都捂紧钱包,不敢乱花钱。
对地方财政来说,那也是危机重重。地方财政以前太依赖房地产了,现在土地出让金减少,预算吃紧,有的城市甚至“连路灯都关了”。基建跟不上,公共服务也缩水,年轻人一看这情况,都纷纷离开,城市都没了活力。
对银行来说,房贷风险上升。房贷逾期率高,金融系统也暗藏隐忧。银行在救市存款和贷动现实之间,左右为难。
面对这种情况,政府也出手了。超80个城市推出首付下调、贷款优惠、购房补贴等政策,开启“安居乐业2.0”时代。有的地方房贷还搞“负利率”试点,购房者一年能返20万。异地公积金互通、商品房转保障房等政策也一应俱全,还喊出“房住不炒”的口号。
但现实反馈不太乐观,90后宁可租房也不买房,说“给贷款再减息也不想被房子锁住”。
政策是好政策,但如果连“人生自由”都换不来房子好卖,那问题可能就更深了。
那未来该咋办呢?买房可不能盲目跟风,得理性应对。买房得从投资属性转回居住属性,地段好、配套全的改善型住房、长租公寓还有发展空间,那些“投机盘”,该退就退。非核心区的房子,先观望观望。三四线、老城区新楼这些地方,存量为主,增量为负,别把所有钱都押在房子上。
还得多元资产配置,理财、基金,再搭配点可控风险的股债比,还有健康资产。人力资本升级才是关键,职业技能、平台、边际收入才是真实生产力,房产只能局部保值。
中国楼市已经从“狂飙黄金时代”步入“白银升级期”。结构调整不是灾难,这是硬着陆、减负、腾空间的必经之路。对多数家庭来说,这也是变局中的机会,挑对房子,才是真的好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