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18 日起,海南自贸区将启动全岛封关运作。
它未必能成为下一个香港,但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或许比今天的香港更为重要。
单论自由港政策,海南确实难以与香港抗衡。香港的核心根基有两个,一是零关税自由港,二是金融自由港,在这里本外币可自由兑换,大量外商投资内地时,都会把香港当作中转站。
但换个角度看,海南的一些优势,却是香港难以比拟的。
香港是历史形成的自贸港,而海南则是中国顶层设计主动布局的自贸港,其设计规格之高、政策突破之大,都堪称史无前例。
中央在多个方面给海南开了 “外挂”,政策尺度甚至超过香港。
首先是税收让利更大,很快海南就会成为新的税收洼地。个税方面,香港最高档为 17%,海南封关后个人所得税最高 15%,最低仅 3%;企业所得税方面,香港在 8.25% 到 16.5% 之间,海南则明确 2035 年前,在自贸港注册并实质运营的企业,按 15% 征收企业所得税。
要知道,目前内地个税最高达 45%,企业所得税为 25%,如此大的税收差距,意味着封关后高盈利企业和高收入群体很可能会向海南聚集,两年前就有自媒体提出 “10 万网红下海南” 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其次是免税额度更大,海南即将成为一个巨型免税店,免税额度达 10 万,是香港、澳门的 8 倍多,而且进出海南无需办理通行证,加上优美的风景,很可能成为全国人的 “旅游购物天堂”。
更重要的是,海南承担的历史使命非同一般,海南的使命不在于成为南中国的经济中心,而在于深度探索中国经济的 “禁区”。
从防御端看,它是应对脱钩风险的缓冲带;从进攻端看,它是重塑规则话语权的试验场。
尽管中国已有十几个自贸试验区,逐步打开了外资进入的限制,但开放的边界在哪里、经济的禁区有多深,还需要一个体量适中、影响可控的试验场,海南正是承担了这样的压力测试和风险测试任务,为新全球化时代的制度突破探路。
不过,对海南的质疑从未停止。
37 年前,海南作为经济特区被寄予厚望,却因炒房热潮错失机遇,当时 10 万人才涌入,却冒出 2 万家房地产公司。
2010 年,海南定位国际旅游岛,再次沦为炒房客的狂欢地,当地人拿着 3000 元的月薪,面对 3 万一平的房价望洋兴叹。
两次机遇擦肩而过,让海南的经济体量和人口总量甚至比不上一个武汉,这与当地产业基础薄弱、难以承载资源密切相关。
但这一次,海南的态度已然不同,在自由港政策尘埃落定时就公开表态,绝不做 “房地产加工厂”,坚决不走老路。
那么新路在哪里?海南要走的,是一条与珠三角、长三角截然不同的道路,核心是因地制宜,不片面追求 GDP 和工业规模,而是形成有特色的产业体系。
中央为海南圈定了四大产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
目前,这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海南 GDP 的比重已达 67%,较 2018 年提高了近 14 个百分点。
这次海南能否 “逆天改命”,或许时代的选择比单方面的努力更关键。它承载的不仅是一个省份的发展希望,更是中国在开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探索。
若能抓住机遇,或许会交出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