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美国对韩国加征25%关税的最后期限近在眼前。与此同时,华盛顿正加紧向首尔施压,要求其将《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的适用范围扩大到整个印太地区——说白了,就是逼韩国在台海问题上站队。
但这一次,美国的算盘可能要落空了。
韩国总统李在明用一套"外交太极",让特朗普政府的双重施压几乎失效。一边是数百亿美元的"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计划,一边是直接表态"台海问题与韩国无关",甚至出人意料地邀请朝鲜领导人出席APEC峰会。这一系列操作,不仅让美国措手不及,更暴露了华盛顿在东亚盟友体系中的控制力正在松动。
李在明(资料图)
特朗普政府这次对韩国的施压,可以说是赤裸裸的"双重勒索"。
7月初,美国重启了对韩国造船业的关税威胁——若首尔不配合,8月1日起将加征25%关税。这一招并不新鲜,此前美国对日本也用过类似手段,最终东京以550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换来了15%的关税豁免。
但韩国显然不想照搬日本的剧本。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迅速抛出了一项名为"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的合作计划,承诺在未来几年内投资数百亿美元,帮助美国重建造船业。具体内容包括承接美国军舰订单(尤其是LNG动力船)、技术转移,甚至承诺优先满足美国海军未来30年年均300亿美元的造船需求。
这一招很聪明——把关税威胁转化为"美国就业工程",既给了华盛顿台阶下,又争取了谈判时间。
如果说关税是经济筹码,那么美国在军事上的要求就更露骨了。
美国已正式要求韩国扩大《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的适用范围,从朝鲜半岛扩展到整个印太地区。换句话说,华盛顿希望韩国在台海或南海发生冲突时,能直接参战。
李在明(资料图)
更离谱的是,美国还要求韩国将国防预算从GDP的2.3%提高到5%——这意味着韩国的军费开支将从目前的约500亿美元飙升至1000亿美元以上。此外,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兰多在东京会谈中还抛出了"未来型全面战略同盟"的概念,要求韩国为美军在亚太的部署分摊更多费用。
这种既要钱又要命的做法,连韩国媒体都直呼是"双重勒索"。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李在明政府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用一套组合拳,既守住了底线,又没给美国撕破脸的机会。
"台海的事务,跟韩国没有任何关系!"——李在明这句话,可以说是近年来韩国在中美博弈中最明确的表态。
这绝非一时冲动。"萨德事件"让韩国吃尽了苦头——当时韩国政府在美国压力下部署反导系统,导致中韩关系跌入谷底,双边贸易额腰斩,整整五年才缓过来。李在明显然不想重蹈覆辙。
更何况,中国目前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三星、现代等韩企30%以上的营收依赖中国市场。如果韩国真被绑上美国的战车,后果可想而知。
如果说拒绝介入台海是防守,那么李在明对朝鲜的主动出击,则堪称一招釜底抽薪。
这一系列动作背后的逻辑很清晰:如果朝韩关系缓和,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降低,美国在韩驻军的"必要性"就会大打折扣。到时候,华盛顿再想用"安全保护"的名义勒索军费或政治忠诚,就没那么容易了。
在关税和军事压力下,韩国很清楚自己最大的筹码是什么——经济。
中国不仅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更是其产业链的核心。以半导体为例,韩国对华出口占该行业总出口的60%以上。如果美国真要对韩实施技术封锁或市场限制,首尔完全可以转向中国市场寻求替代。
李在明(资料图)
这也是为什么李在明政府近期在新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加速与中国的合作——与其被美国卡脖子,不如提前布局,降低风险。
李在明的这套组合拳,让华盛顿的施压几乎失效。究其原因,美国的霸权逻辑正在东亚遭遇三重挫败。
1. 经济施压失灵:韩国找到反制公式
MASGA计划成功将关税威胁转化为"美国就业工程",让特朗普政府难以直接下手。更何况,韩国背后还有中国市场作为退路——美国若真加征关税,首尔大不了把更多产能转向中国。
2. 军事捆绑落空:盟友体系现裂痕
同样是美国盟友,日本和菲律宾已明确表态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唯独韩国公开拒绝。这种分歧让华盛顿的"对华包围网"出现了明显漏洞。
3. 朝韩牌失灵:美国失去半岛抓手
如果APEC峰会真能促成朝韩互动,甚至推动半岛局势缓和,美国在韩驻军的"合理性"将大幅削弱。到时候,华盛顿再想用"朝鲜威胁"勒索韩国,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李在明的这一系列操作,不仅仅是战术上的应对,更标志着韩国战略思维的转变——从"被动盟友"转向"主动平衡者"。
对美国而言,这是印太战略的一次重大挫折。韩国作为东亚核心盟友,若坚持不选边站队,华盛顿的围堵链条将出现关键缺口。
对中国而言,这则是一个机会。韩国若能顶住压力,将成为"中间地带"国家摆脱霸权胁迫的典型案例,进一步瓦解美国的阵营围堵。
而对全球格局来说,韩国的选择或许预示着单极时代的终结——小国不再甘当棋子,而是开始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