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IPO市场风起云涌,据统计,已有74家企业选择撤回或终止其上市申请。这一动态背后,监管层对上市公司质量的严格把控成为关键因素。
2024年3月,证监会出台了一项重要意见,旨在从源头上提升上市公司质量。该意见强调了对拟上市企业实施更为严格的现场检查,不仅加大了随机抽查力度,还提高了现场检查的比例。对于那些在现场检查中撤回申请的企业,证监会表示将一查到底,确保“申报即担责”的原则得以落实。这一政策直接导致了部分存在问题的企业因担心被查出问题而主动选择撤退。
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共有426家企业撤回了IPO申请或终止了上市进程,相比2023年,这一数字增加了155家。这一增长趋势无疑反映了监管政策调整对市场的影响。
在众多撤回案例中,有几家企业尤为引人注目。例如,安胜科技、赤诚生物、东昂科技等5家企业的IPO申请虽然在2024年才刚刚被受理,但随后便迅速终止,且均为北交所上市企业。特别是安胜科技,其上市之路堪称曲折。从最初计划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到后来调整为向北交所申报,再到最终因合规问题终止审核,整个过程历时仅约5个半月。
除了安胜科技,赤诚生物和珈创生物的IPO之路同样充满波折。赤诚生物因财务报告到期等问题多次中止审核,最终因核心业务结构性风险、合规问题等终止审核。而珈创生物则更是三次转板均以失败告终,其募资金额也一步步减少,从4.6亿元降至最后的1.5亿元。这三次失败不仅暴露了珈创生物在技术、合规和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公司与中介机构在核心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撤回的企业中不乏未经过首轮问询便火速撤退的例子。如南航物流、济人药业、广州银行等,这些企业或因分拆上市合规性、关联交易独立性、财务数据真实性等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而选择撤回申请。特别是广州银行,其IPO申请流程长达7年,最终却因财务数据瑕疵、业绩持续恶化以及监管政策收紧等多重因素而终止。
头部券商在IPO撤回现象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民生证券、中信证券、中信建投等券商旗下的多个项目接连撤回。其中,民生证券近年来因保荐职责履行不到位多次被罚,其IPO项目的撤否率也居高不下。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同样因投行业务违规被处罚,部分“带病申报”项目得以流入审核环节。
IPO市场的动态变化不仅反映了监管政策的调整,也揭示了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如何应对合规性问题、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将成为未来IPO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