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全球经济悬念再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报告显示,受地缘政治影响,全球贸易增速已降至十年来新低。与此同时,中美第三轮高层谈判在瑞典落下帷幕,谈判桌上,美国提出高达500%的关税威胁,要求中国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
中国则以明确立场和强硬回应,成为全球媒体和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仅上半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仍达2.3万亿美元,显示两国经济高度互嵌,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全球市场剧烈波动。
俄石油争端,全球定价权博弈升级
瑞典谈判现场,能源话题成为核心。美国提出中国若持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将面临100%-500%不等的惩罚性关税,并试图联合G7及欧盟同步制裁。美方意图明显:以能源为牵引,打破中俄合作,同时削弱俄罗斯经济对抗能力。
中国代表团回应鲜明,坚决拒绝任何外部干预能源进口决策。中国指出,中俄能源合作符合双方利益,交易完全合法,任何单边威胁无法撼动中国能源战略。
国家发展改革委最新数据指出,上半年中国自俄原油进口同比增长23.7%,俄罗斯已成为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中国能源安全高度依赖多元化进口,单一来源风险极大,因此“停购俄石油”几乎不可能。
美国国会正加速审议对俄石油进口国的二级制裁法案,但全球市场并未出现明显恐慌。印度、巴西等金砖国家也明确拒绝美方压力,继续与俄罗斯保持能源合作。路透社援引业内人士分析,全球能源供应链已逐步适应西方制裁,“断链”与高关税难以真正撼动东亚和新兴市场的能源结构。
关税“极限施压”遇阻
关税问题贯穿谈判始终。美国总统特朗普延续一贯“极限施压”风格,扬言对中国商品加征100%-500%惩罚性关税,并公开要求中国在能源、科技等关键领域作出让步。
白宫内部消息透露,特朗普在谈判首日就表示“对进展不乐观”,直言“中国很难沟通”。但当谈判提前结束、双方仅维持24%原有关税条款时,特朗普的态度突然转向积极,对外宣称“中美会达成非常公平协议”“谈判进展顺利”。
这一态度转变引发外界关注。分析普遍认为,特朗普用“进展顺利”四字稳定资本市场情绪。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数据显示,2024年底中美贸易摩擦期间,美国股市波动率一度飙升。如今,特朗普明知谈判实质性进展有限,却依然对外释放利好信号,意图安抚国内“金主”与投资者。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则多次重申,贸易战“没有赢家”,中国不希望升级摩擦,但绝不接受无理胁迫。多家在华美企代表团近期访问北京,受到中方高规格接待。
中国宣布将继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欢迎国际企业参与本土市场竞争。这一姿态部分缓解了美企对“脱钩断链”的担忧。彭博社最新追踪显示,二季度在华美企营收同比回升7.8%,资本流出压力暂时缓和。
印度、巴西拒绝让步
美国关税威胁并未只针对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同样成为“杀鸡儆猴”对象。6月,美国宣布对巴西钢铁征收50%关税,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印度因坚持购买俄罗斯石油,也被美方多次警告。尽管如此,两国并未作出实质让步。
印度外交部公开声明,任何国家的贸易政策都无法左右印度能源主权。巴西总统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直言,美国的贸易恐吓“已不再有效”。
金砖国家内部协作日趋紧密,联合宣布将共同应对外部压力。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最新报告指出,上半年,金砖国家间贸易额同比增长11.2%,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新兴经济体正通过抱团取暖,对抗单边主义和贸易霸凌。
专家分析,美国对多国极限施压,实质上加速全球贸易格局重塑。 以中国、印度、巴西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欧美国家的传统话语权正受到挑战。外资银行预计,未来五年,新兴市场GDP增速将持续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国际经济格局“东升西降”态势愈发明显。
中美高科技领域摩擦持续升级
高科技领域成为第三轮谈判的另一个焦点。美国试图以技术管制为武器,进一步压制中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发展。英伟达H20芯片因安全漏洞遭中国监管部门约谈,美方试图以此事件施压,要求中国放宽对美科技企业的限制。
中国科技部发言人强调,国家安全与技术安全不可分割,任何企业在中国市场必须严格遵守本地法规。上半年,中国半导体产业投资总额同比增长19.6%,自主创新成果显著提升。多项权威指数显示,中国在人工智能、5G、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全球专利申请量持续位居世界前列。
美国商会在最新调查中承认,尽管中美科技“脱钩”呼声不断,但绝大多数美企依然重视中国市场。中国对外释放“底线思维”,既欢迎公平竞争,也绝不以科技安全为妥协筹码。这一立场已获广泛认可,全球科技供应链分化趋势加剧,但美中“完全脱钩”短期内难以实现。
中美关系进入新拐点
随着8月临近,特朗普访华议题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焦点。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最新声明称,不排除在华促成美俄首脑会晤的可能。多方分析认为,特朗普若成功访华,将有望“一箭双雕”——既推进中美关系缓和,也为俄乌局势找到新的外交突破口。
中国外交部近日表态,中美关系正处于关键窗口期,双方应坚持对话合作,避免误判误解。高层互动频繁,预示着两国有意在重大分歧下寻求“管控分歧、扩大共识”的新框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称,特朗普政府内部对访华持积极态度,认为只有通过直接对话,才能打破僵局,寻找新的平衡点。
业内普遍认为,访华之行将成为下半年全球地缘政治的重大事件之一。不仅如此,若中美能实现新一轮“战略缓冲”,对全球供应链、资本流动、能源价格等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最新预测,若关系改善,全球经济增速有望在2026年回升0.4个百分点。
参考资料:
京报网:2025-07-29 21:26:中方是否邀请特朗普访华?外交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