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北交所IPO受理量“井喷”,上市节奏引关注
见习记者 舍梨
“越来越多的客户企业将上市计划转向北交所,北交所已经从备选变成‘主赛道’了。”一位投行人士道出了当下IPO市场的新风向。
今年以来,北交所IPO受理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累计受理115家,以65%的占比成为全市场绝对主力。在投行人士看来,市场活跃度提升、制度优势凸显、估值吸引力增强,共同推动中小企业纷纷涌向北交所这条上市“快车道”。
记者也注意到,在IPO受理量“井喷”的同时,北交所的上市企业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总计有51家IPO成功上市,其中,北交所仅占6家。
北交所为何成“首选地”?
今年以来,北交所成为拟上市企业的首选目标。数据显示,前7个月,北交所共计受理115家,单月分别有1家、0家、4家、3家、10家、97单、0家。其中,6月以97家创下历史单月受理新高,此前纪录为2022年6月的92家。
国金证券投行人士分析称,一方面,2025年上半年,北证50指数涨幅达到了39.45%,显示出北交所市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活力,市场交易投资需求旺盛,随着流动性改善,北交所估值已处于创业板和科创板之间,这吸引了更多企业到北交所上市;另一方面,今年以来,北交所并购市场火热,科达自控收购海图科技,铁大科技投资狗熊机器人等多个并购案例逐步落地,同时,北交所融资手段灵活,近日优机股份的北交所首单定向可转债获批。
“北交所上市规则与流程等更加适合中小企业,也有适用于未盈利企业的标准,而北交所920代码专属号段的启用提高了北交所市场地位,增强了北交所上市公司的辨识度并增加了上市企业归属感,这也进一步吸引了很多公司选择赴北交所上市。”开源证券投行人士说。
在受访人士看来,近年来,北交所政策支持力度大、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吸引了越来越多优质企业持续汇聚,北交所企业的质量和数量必然将进一步提升。未来随着北交所公司落地多个并购项目,落地多单定向可转债,预计将进一步突破北交所公司成长瓶颈。
受理“快”不等于审核“松”
记者注意到,在受理企业大幅增加的同时,北交所的上市企业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合计有51家新股上市,其中,北交所只有6家,而创业板有20家,沪市主板有12家,此外,科创板有7家,深市主板有6家。
易董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北交所IPO企业从受理到发行上市所需要的排队时间中位数分别是218天、280天和306天,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受访投行人士分析,当前,北交所已建立了一套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特色制度安排,在审核环节仍坚持“成熟一家、推出一家”的审慎原则,在上市审核慢的背后,是对质量关的严格把控。企业冲刺北交所,单凭热情远远不够,还得练好“内功”。
浙商证券投行业务负责人表示,从投行实操经验看,北交所IPO审核聚焦于企业的创新属性、业绩可持续性、财务真实性及治理规范性等核心维度。“相比于其他板块,由于北交所申报企业需是在新三板连续挂牌满12个月的创新层公司,所以在实务中,我们会在企业挂牌阶段的尽职调查中即融入北交所上市的审核要求,以确保企业的绝大部分问题解决在早期,减轻企业在北交所审核阶段的压力。在此过程中,企业也需注意在挂牌和北交所申报等各个环节信息披露的前后一致性。”他说。
国联民生证券投行人士表示,北交所企业虽然规模体量不大,但“专精特新”企业在经济转型中至关重要。对于北交所IPO项目,证监局辅导验收阶段的现场检查比其他板块更加严格。
一位投行人员向记者透露,根据现阶段实践情况来看,北交所项目在申报前会有企业属地证监局、股转系统以及北交所的相关人员到发行人现场开展为期五天左右的现场检查,检查结束后出具检查反馈问题需要发行人及中介机构进行回复,之后再进行辅导验收相关工作,相当于把北交所的现场检查工作前置化,并将相关问题在申报前予以暴露,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审核工作,这是北交所申报过程中的特殊之处,企业需要特别注意。
编辑:张洁
校对:乔伊
制作:小茉
审核:许闻 陈墨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TCL华星CEO赵军:未来几年中尺寸OLED将有重大产业级机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