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我们会发现,一个人只有一张嘴,一天最多只能吃四顿饭。
当这场商业战争开始逐步走向常态化的时候,数以亿计的普通人,无形之中被卷入这场由巨头主导的消费降级浪潮。
过去我们认为,消费降级是消费端发起的一种“选择性歧视”,歧视了那些价格过高的餐饮店。但今天,随着巨头催动的外卖补贴大战进入常态化,我们开始发现,低价,也有可能由供给端主动发起。
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记得我刚参加工作那几年,在外面吃一份火锅米线,其价格要比普通米线贵好几元,一份的价格是在十五元左右,而今天我随便打开一家外卖APP,在用券之后,同样的火锅米线,一份价格不到10元钱。
我作为消费者我认为,我在外面吃饭,一份午餐价格上了20元,经常吃可能就有点遭不住,价格偏贵,所以一份午餐的价格在十五元上下,是我能够接受的范围。
而今天,外卖平台主动向消费降级靠拢,一份午餐的价格只有几元钱,消费降级当供给端开始发力的时候,其价格比消费者预想的还要便宜。
这就是供给端主动发起的低价。
我记得有一个口头禅,大意说的是你够狠;这形容一个人对自己足够狠,侧面含义也反映了他人比不上你。
而今天供给端主动发起的低价,就连消费者自己都自愧不如。
当然,这个低价也不一定是消费端主动发起的,平台的力量,反而才是最大的。
低价,低到超乎消费者的预料,这有什么问题?
问题实际上大了去了。
如果我们把14亿人比作14亿张嘴,我们就很容易发现,一张嘴一天最多只能吃四顿饭,而过于便宜的低价造成了什么现象?
但凡了解一点经济学原理的都知道,价格越高,需求越低;反过来,价格越低,需求就越高。
今天三家外卖平台靠着低价,生生把我国外卖订单从日均亿单,直接干到了日均2亿单,需求翻了一倍,背后是更多的利润吗?
当然不是。
京东一个季度亏了上百亿,这些都是外卖低价背后的代价。
成本是需要有人买单的,而一个好的经济学家,不仅要看见看得见的,更要看见看不见的。
而看得见的,是低价外卖,消费者习惯了线上点单,而不是自己做饭。
而看不见的,是低价外卖背后,一个人一天最多只能吃四顿饭,喝两杯奶茶,再多身体也承受不了,当低价带来的外卖需求量大增的时候,那些主打线下餐饮的门店,损失就会越大。
喜欢点外卖的高频用户,去线上点外卖和去线下就餐,本质上是只能二选一的选项,不可能又在线上点外卖,还要去线下吃饭。
而今天,国内外卖订单已经突破了2亿单,这意味着平常不怎么点外卖的人,今天也在点外卖,平常点外卖的,频次变得更高了。
而当需求都被线上餐饮低价瓜分的时候,线下餐饮,就会扎堆面临倒闭。
朋友阿泽,做的是二手餐饮设备回收生意,他清晰看见了这几个月里线下餐饮行业经历的巨变。
往年,即便是年底的倒闭潮,一天也就回收三四家设备,但就在外卖补贴最激烈的那几天,他一天就收了7家设备,其中有3家,都是老板亲自开着车,把设备给他送到仓库。
根据朋友阿泽的估算,仅7月,他和他同行就收走了超过100家倒闭餐饮门店的设备。
打电话询价的商家更是从早响到晚。其中最多的是火锅店、正餐店,那些平日里依赖堂食,不太参与线上业务的餐饮门店,成了这场风波中第一批倒下的人。
理解这一点并不难,诸如火锅串串这类餐饮,更依赖线下而不是线上就餐。但当线上外卖低价如火如荼的时候,本就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也只会更倾向于选择线上点外卖的方式,而不是去线下就餐。
吃火锅是非吃不可吗?
当然不是。火锅不是必需品,同样的嘴馋想吃大餐,线上点外卖的价格,如果比线下便宜十几元甚至几十元,那宁愿点外卖,为啥一定要去线下吃火锅?
过去线上和线下的生意,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赛道。
线上点餐,讲究的是方便快捷,适用于不想做饭或做饭成本太高的群体;同时线上和线下的价格差异也不同,同样的一碗面,线上就是要贵很多,毕竟配送费、打包费和平台抽成合计起来,线上点外卖贵,是常态。
但外卖补贴之下,线上和线下的逻辑完全不同了,线上仍然方便快捷,不仅如此,线上还更便宜,在双重优势碾压之下,导致线下的生意更不好做。
线上做餐饮,商家补贴一部分,平台还要给予额外的补贴。
而线下做餐饮,商家即便是自己补贴一部分,但也比不上平台的财大气粗。
除此之外,低价外卖如果常态化,还会养成消费者对低价的认知习惯,尤其是当这种低价超乎预料的时候。
以霸王茶姬为例,霸王茶姬一开始没有参与这场外卖补贴。因为奶茶领域的价格段很重要,蜜雪冰城守着5元到10元价格带,10到15元则是古茗和茶百道,霸王茶姬则在20元上下的价格带有着绝对优势。
一旦大规模参与补贴,霸王茶姬的单价可能会跌破10元,单量虽然会上升,但如果消费者习惯了霸王茶姬的10元,那长期来看是弊大于利的。
除了连锁品牌,抱着类似想法的还有很多中小商家。
同样的逻辑,一旦低价形成了消费者的固有认知,那么一旦价格回归正常,可能就会导致消费者需求大幅下滑。
毕竟,这是一个本就对价格特别敏感的消费时代。
但不管是连锁品牌还是中小商家,最终都逃不掉。
毕竟如果眼前都活不下来,还何谈长期?
你不参与,有的是商家参与,这就是竞争带来的有限性。这些商家能够依托于线上,至少眼前还能够存活下来。
而对那些很难做线上外卖的餐饮商家来说,他们的难,是肉眼可见的。
什么样的餐饮商家很难做线上?
火锅、串串、自助餐、夜市门口的大排档,这些都很难做线上。
家附近曾经有一家夜市干锅,哪怕是上班日的晚上,生意都好到不行,但今年夏天开始,肉眼可见的生意差了很多。
不仅上班日无人问津,就连周末,也经常坐不满。
价格,几乎是唯一的因素。
曾经,这家夜市干锅的价格也算非常实惠了,味道好吃,一份干锅的价格也只要五六十元,几个人点两个干锅,再来几瓶啤酒,非常惬意。
这家夜市干锅甚至都没有线上团购套餐,就可以看出他的生意非常好了。
但自从外卖补贴开始以来,他们家的生意就不断下滑,曾经五六十元一份的干锅定价,看起来是实惠,但在外卖平台上,同样的分量别家用券只需要三十元,照样可以点外卖在家配啤酒美美吃一顿。
线下餐饮难,还是得开门做生意,但客流都被外卖抢走了,他们别无选择。最终,无论是主动、被动还是无辜,所有人都被征召进了这场夏日炮火之中。
当然,同样被规训的,还有消费者自己。
这是一场连消费者都没有想象到的低价。在许多评论区,都能够看到类似“我劝你少管外卖的闲事”这样的评论,意思是今天的消费者得利,能吃到便宜的饭菜,一旦停止补贴,那就要花更多的钱了。
我们很容易把这样的评论看成“不懂经济学”,或者进一步批评消费者冷漠自私,但这样的简单归因,也失去了对问题真正核心的追问。
它并非源自于人性中固有的缺陷,而是消费者被涡流卷进去之后,潜移默化成了今天的样子。
过去消费升级的时候,许多人说线下用餐,是不一样的体验,这里能够吃到“漂亮饭”,还有更好的装修和服务体验,远不止单纯吃饭那么简单。
但今天,当价格成了餐饮行业越来越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消费者被低价所规训,也就成了必然。
外卖补贴始终会走到尽头,但餐饮行业真正的危机,低价仍然没有解决。
而这,或许才是餐饮行业难真正的原因。一个靠着低价内卷的行业,本身也很难高质量发展,而低价背后的成因,问题不在供给端或平台。
而在这个时代背景,给所有人的注脚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