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望or出手?王石洞察引领购房决策,五年之期静待楼市“软着陆”
朋友小李近来愁眉不展,半年前他看中了一套120平米的房子,标价570万。销售人员信誓旦旦地表示,再不下手,价格即将上涨。小李在“咬牙上车”的边缘犹豫不决,脸上的阴霾挥之不去。
我适时地抛出一个问题:“你是否知道万科创始人王石如何看待未来的房价走势?”小李摇了摇头。
我接着说:“王石曾公开预测,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3到5年将进入调整期,房价大概率是‘稳中有降’,逐步回归到居民收入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你急于此刻购入,真的是明智之举吗?”
听完我的分析,小李陷入沉思,脸上的愁容渐渐消散,最终表示:“我还是再观望一段时间吧。”
小李并非孤例,当下不少人都面临着是否出手购房的抉择。一方面,有人担心“再不买就买不起了”;另一方面,也有人忧虑“现在买房是不是高位接盘”。在这种十字路口,有着“地产教父”之称的王石的观点,是否值得我们借鉴?再者,今明两年不买房,五年后的差距又会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石的预言:房地产调整期与“软着陆”
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王石的核心观点。据多家媒体报道,王石在近期公开场合表示,中国房地产市场确实存在一定的泡沫,但其演变轨迹更倾向于“软着陆”,而非“硬着陆”,危机将逐步化解。他认为,本轮房地产调整周期至少需要3到5年,短期内难以终结。在此期间,房价将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并最终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合理水平靠拢。
王石的预判素来以精准著称。早在2016年房价飙升之时,他就预见到房地产调控将成为“新常态”,随后全国密集出台的调控政策印证了他的判断。2018年,他提出的“活下去”口号,促使万科采取了降低负债、控制拿地、确保流动性等策略,使其在行业洗牌中稳居头部地位,而那些过度依赖高负债拿地的房企,不少已深陷资金链断裂或违约的泥潭。
五年之期,不买房的潜在收益
基于王石的预测,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若选择在今明两年按兵不动,五年后可能产生的差距:
一、 房价差异:省钱而非亏钱
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截至2025年3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略有上扬,但二三线城市普遍下跌,降幅有所收窄。禧泰数据显示,2025年4月,全国房价中位数跌至110万元,环比下跌6.78%,同比下降12%。这表明当前房价整体仍处于下行通道。
若王石的预测准确,未来3-5年房价将继续回调。以一套500万元的房产为例,若房价下跌10%,两年后购入便可节省50万元;若下跌20%,则可节省100万元。这对普通家庭而言,无疑是一笔巨款。
部分人担忧房价反弹,但房地产市场一旦形成下跌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正如其过去20多年的上涨趋势一样。目前房价已连续30个月环比下跌,此趋势短期内大概率延续。
二、 购买力提升:财务更健康
当下急于购房者,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房贷。以一套500万元的房产为例,首付三成(150万元)、贷款七成、30年期、利率3.8%计算,月供约1.6万元,这对多数家庭而言是不小的财务负担。
若选择等待两年,不仅可能享受更低的房价,还能积累更多首付,减轻贷款压力。同时,这期间可以将用于月供的资金进行稳健投资,如银行存款、国债等低风险产品,获取稳定收益。
以年化3%的收益率计算,月存1.6万元,两年可积累约40万元。加上原有的150万元首付,两年后购房实力将大大增强,即便房价未跌,也能以更健康的财务状况完成购房。
三、 居住体验优化:规避烂尾风险
当前部分房企资金链紧张,烂尾楼风险不容忽视。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烂尾楼项目数量显著增加,购买期房的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
观望两年,市场调整将进一步洗牌,资质不佳的开发商将被淘汰,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企业将脱颖而出。届时购房,不仅可以选择现房,降低烂尾风险,还能避免物业服务缩水、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四、 区位选择升级:把握长期增值潜力
随着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不同区域房价表现将出现分化。产业支撑薄弱、人口流出的三四线城市房价可能“断崖式下跌”;而核心城市优质区域,凭借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人口吸引力,房价有望率先企稳。
若现在急于购房,可能因预算限制只能选择远郊或非核心区域。等待两年后,同样的预算或许能购入更好区位的房产,获得更优质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资源,长期增值潜力也更大。
潜在风险与应对
当然,延迟购房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
租房成本:两年不买房需持续租房,这笔支出需要计入成本。然而,2025年4月全国房租中位数约为1800元/月,同比下降5.26%,相对稳定且远低于月供,从经济账看短期租房仍划算。
政策变化:房地产市场受政策影响较大,未来若有强力刺激措施,可能改变市场走向。但目前宏观政策更倾向于“软着陆”,大规模强刺激可能性不大。
生活需求:对于有刚性需求,特别是涉及子女入学需求的家庭,可能无法长期观望。此时可考虑先租后买或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二手房。
观望期的规划建议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对于非刚需购房者,今明两年保持观望态度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在此期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规划:
1. 明确需求与预算:深入了解各区域房价走势、配套设施、未来发展规划,为购房做好充分准备。
2. 制定财务计划:将原计划用于月供的资金,一部分用于稳健理财增值,一部分存入专门的购房账户。
3. 保持市场敏感度:密切关注政策动向和市场变化,一旦发现符合需求且性价比高的房源,及时出手。
4. 改善居住环境:即便暂不购房,也可通过合理装修提升租住房屋的生活品质,让等待过程更舒适。
结语:理性决策,安居为本
半年后,小李欣喜地告诉我,他曾经心仪的小区房价已悄然下降10%,他非但没有错过机会,反而可能因此节省了50多万元。
每个人情况不同,购房决策应因人而异。王石的预测有参考价值,但并非绝对真理。对于真正的刚需家庭,若遇心仪且价格可承受的房源,及时购入亦无妨。
归根结底,房子是用来自住的,而非炒作的工具。无论何时购房,都应基于自身实际需求和经济状况,而非市场传言或从众心理。
您是否也在为购房而烦恼?您对王石的观点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想法和经历,让我们共同探讨这个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