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前哨
出品丨牛刀商业评论
“如果人工智能是未来最大的商品,类比于‘电’,云计算网络可类比于‘电网’。”阿里云董事长、CEO的吴泳铭打比方说。
毋庸置疑,吴泳铭给阿里云未来指明了方向:AI叙事、加码基建、全速出海。
今年6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蔡崇信、CEO吴泳铭联合署名的致股东信称,有信心将“AI+云”为核心的科技业务,打造成阿里的第二增长曲线。
此外,围绕AI这个战略核心,吴泳铭本人及阿里云的重视度和提及频率,相当之高。
阿里云宣布未来3年投入超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总额超过去十年的总和。
这意味着,借助AI,乘云而上,阿里云正全速出海。
本文我们试图厘清三个问题:
1、阿里云是如何走出业绩低谷的
2、为何AI战略对阿里云如此重要
3、海外业务能否为阿里云带来新的增长
阿里云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财报显示,二季度阿里云收入333.98亿,同比增长26%,增速创三年新高,其中AI相关收入表现尤为突出,二季度AI相关产品收入已经占阿里云外部商业化收入超20%。
(图源:阿里巴巴财报)
回看阿里云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
阿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外界贴上了“零售商”的标签。在2009年,阿里成立了阿里云,并将其视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但阿里云始终未如预期成为支撑阿里估值的关键支柱,核心电商业务始终是市场对阿里估值逻辑的锚定主线。
经过长达十年的深耕,阿里云在2020财年实现单季营收超过百亿元,成为中国首家单季营收突破百亿的云服务商。
然而,从2021年开始,阿里云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由2018财年的101%大幅下滑至2023财年的3.53%,2023财年第四季度甚至出现负增长。
彼时,时任阿里CEO张勇推行“1 + 6 + N”组织变革,提出“条件成熟一个,上市一个”的策略。阿里云被率先推出来冲击上市。
中信证券以亚马逊等全球巨头估值为参照,给出阿里云约2000亿元的估值。此前高盛在2020年给出的估值一度超过8000亿元,巨大的落差无疑给阿里“泼了一盆冷水”。
为什么对阿里云估值如此悲观?从投资人的角度,阿里云营收增速明显放缓,已失去高成长溢价。
客观上讲,阿里云的业绩表现也反映了国内云厂商面临的复杂市场变局。互联网红利逐渐消退,消费互联网创业热潮降温,底层云用量增长有些乏力。
在海外市场,监管政策趋严,阿里云单一大客户字节跳动的海外业务与其解约,转投亚马逊AWS。在政企市场,阿里云也面临诸如华为云等诸多强劲对手
根据Canalys数据显示,阿里云在国内云计算市场的份额从2020年第四季度的46.4%降至2023年第四季度的39%。
国内云服务市场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子,甚至存在“亏本赚吆喝”的情况。
尽管阿里云在2022年率先实现扭亏为盈,但2023财年经调整EBITA利润率仅为1.8%,经调整EBITA利润为14.22亿元,云业务尚未进入收获期。
并且,国内云服务还面临定制化程度高、人力成本高、电信运营商数据费用成本高等难题。使得曾经让投资人产生极具想象力的生意,已变得“不再性感”。
2023年9月后,阿里云实施“公共云优先”战略、调整架构并削减亏损的传统大集成项目,利润率得以提升;同年底,距其宣告冲刺上市仅半年,阿里在财报中称不再推进阿里云独立分拆。
从2025财年三季度起,阿里云重回两位数增长轨道,结束了此前连续多个季度业务营收增速不足 10%的情况。然而,这种较高增速能否持续保持,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近年来,AI产业呈现出一种“分裂”式的发展态势。
大模型快速崛起,推动了企业对算力的强劲需求;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AI应用落地进程推进迟缓,企业普遍面临数据匮乏、技术受限等诸多难题。
在此背景下,市场对云厂商的期待发生了转变。从以往满足于基础算力资源(IaaS服务)的提供,演变为希望云厂商能深入产业,提供从模型训练、优化到应用部署的全流程解决方案(MaaS服务)。
大模型推动着AI应用在平台上的拓展,资本市场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阿里云这样有望在AI时代发挥平台乘数效应的云计算企业,估值逻辑正逐渐向AWS、Azure、Oracle等国际巨头看齐。
根据Omdia的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AI云市场规模达223亿元阿里云以35.8%的占比位列第一。
技术驱动阿里云“AI全栈”体系不断迭代更新,能更好满足市场和行业新需求,如支持企业出海、助力中小企业采用生成式AI等。
(图源:Omdia报告)
AI正在重塑阿里生态,让外界重新审视阿里云。逐渐重构阿里“科技 + 零售”的估值体系。
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二季度财报分析师电话会上表示“AI技术对所有行业的改变升级以及AI与云计算的深度结合,是未来十年技术领域最大的行业机会。”
在此前其在2月份曾宣布“未来三年,阿里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总额超过去十年总和。”
然而,阿里云整体增长预期并不乐观。从业务贡献来看,AI在广告投流上的作用有限,与美股公司对比,AI对互联网股的贡献尚不显著,还未成为主要增长动力。
同时,国内缺乏像ChatGPT 4o这样能直接提升用户付费意愿的AI应用,付费意愿尚未形成规模。
技术故障和安全问题也是阿里云面临的挑战之一。近年来,阿里云多次出现技术故障,如2023年11月和2025年6月的全球性服务中断,均给客户业务造成实质性损失。
安全方面,Log4j2漏洞事件暴露了阿里云安全漏洞上报流程的缺陷,第三方服务依赖和开源组件漏洞仍是主要风险点。随着AI技术普及,新型网络攻击不断涌现,也对阿里云安全防护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随着字节、百度、腾讯等大厂进入 AI大模型领域,并持续发动价格战,市场竞争更加激烈,AI 商业化程度落后于技术发展,行业或出现“以价换量”的情况。
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热潮涌动,阿里云将出海作为核心战略,积极响应这一趋势,在组织架构上做出积极调整,如在新加坡设立 AI 全球能力中心、新增公共云事业部中企出海负责人等,彰显出抢占海外市场的坚定决心。
为抢占市场先机,去年4月,阿里云宣布海外市场全线降价,平均降幅 23%,最高达59%。凭借这一有力举措,阿里云成功从海外巨头手中抢下携程、网易、比亚迪、金蝶等优质客户。
与此同时,众多中国领军企业纷纷出海,它们急需具备与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谷歌云同等服务能力的云厂商,这为阿里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使其急需构建更强劲的海外增长曲线,以完善商业闭环。
然而,阿里云在海外市场拓展也面临诸多挑战。
数据合规与安全是阿里云海外拓展的难题之一。随着全球数据合规监管趋严,如欧盟《AI 法案》、美国数据隐私法案持续升级,给阿里云出海带来巨大合规压力。
比如,阿里云因数据主权问题在美国失去TikTok订单。此外,东南亚各国数据保护法规和隐私法差异大,拉美各国近年也相继出台类似欧盟 GDPR 的法规,云厂商需同时遵守多国不同标准和监管要求,增加了运营的复杂性与成本。
本地化运营难度同样不容小觑。阿里云开展海外布局已有十年,阿里云在全球29个地域运营着87个可用区,但拓展的步伐仍有待加快。
阿里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曾指出,全球化的关键,在于要去深刻理解当地文化,要能够在国际运营时使用本地化的方式管理团队。
此外,市场竞争方面,阿里云云在海外市场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根据物流产品网报道,阿里云全球份额约4%–5%,排在第四,与亚马逊的AWS、微软Azure、谷歌云相比,差距较为明显。
并且,这些竞争对手在海外市场已形成稳固的品牌影响力,此种情形下,阿里云有必要加快海外市场的拓展节奏,努力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实现追赶超越。
(图源:媒体报道)
从市场环境来看,中国AI云市场潜力巨大。Omdia预测,2025年到2030年,中国AI云市场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26.8%。未来,AI云的增长将由多Agents合作、上下文工程、AI安全、大规模API调用等因素驱动,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77亿元。
(图源:Omdia报告)
长期来看,阿里云聚焦企业市场,期望大模型融入衣食住行等场景。但投身ToB领域的AI基建,需高额投入、周期漫长且回报不确定;同时,其与国际云厂商的竞争,同样要承担巨额投入以及漫长回报期。
随着AI业务和海外市场拓展,以及公司业绩转好,阿里云的估值逻辑也从硬件转向服务,向微软等平台型企业靠拢,其市值增长前景也变得更加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