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月的第二周,全球金融市场一波三折。
香港股市的热火朝天,恒生指数一路高歌猛进,资金大举南下。另一边,却是近邻东南亚货币市场的冷暖不均。
这看似矛盾的市场表象之下,黄金作为避险的选择,与原油作为通胀的指标,其价格波动正成为牵动全局神经的关键。
市场的火热与遇冷背后,究竟是什么?
港股上周(9月8日至12日)的表现确实可以用“强劲”来形容。主要指数全线上涨,恒生指数一周上涨3.8%,代表新经济的恒生科技指数更是大涨5.3%。
真金白银的流入最实在,仅一周时间,通过“港股通”南下的内地资金净买入额就高达608亿港元,这个数字是前一周的近两倍。
同时美国最近传来消息,上周初次申请失业金的人数激增到了26.3万。
这个数据让市场更加确信,美联储为了稳住就业,年内降息的步伐可能会加快,市场普遍预期降息幅度在75个基点左右。
全球“放水”的预期一起,资本自然会去寻找价格便宜的资产,港股就成了这样一个目标。从这个角度看,港股的上涨似乎更多是水涨船高的结果。
但若将此轮上涨完全归因于“水牛”,或许不足以支撑这个行情。市场的上涨从来不是单一原因,流动性是一个助力,但基本面才是真正的基石。
根据数据显示,内地8月的核心CPI同比仍在持续回升,达到了0.9%,这表明内生的消费动能正在被激活。
整个基本盘稳住了,在香港上市的众多中资企业的盈利预期自然就有了保障。
就在9月11日,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也明确表示,将在中央部委的支持下,适时适度扩大“跨境理财通”的范围。
陈茂波的话可不是一句空谈,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可以参与到这个市场中来,为市场注入更多的活力。
上周港股的火热,是外部流动性宽松预期、中国内地经济基本面修复、以及香港本地政策利好三股力量交织共振的结果。
从香港转向更南边的东南亚,会发现东南亚的货币市场,完全是另一番分化的景象。
同样是在上周,泰铢因为黄金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表现坚挺;而菲律G宾比索则因为油价回升带来输入性通胀压力,出现了明显贬值。
最直观原因似乎和美元挂钩。毕竟美联储的政策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指挥棒”,美元一动,全球市场都要抖三抖。
若美元是唯一的变量,为何同处一个区域的国家,货币走势会如此不同?
香港和东南亚金融情况的不同,正是由各国自身的经济结构和基本面,决定其货币韧性。
泰铢升值,菲律宾比索贬值,印尼内部消费者信心持续走弱,都和本国的自身经济和政治相关。
与其说是美元在“全面”影响市场,不如说是各国经济的“内功”在美元这个外部压力下,有了不同的反应。
在全球市场中,黄金和原油是两个不可忽视的关键配角。它们一个代表避险,一个代表通胀,在上周同时成为了市场的焦点。
金价上涨,人们担心经济衰退,寻求避险。而油价上涨,则指向通胀压力,经济过热。一个“冷”,一个“热”,它们发出的信号似乎正相反。
深入分析便会发现,黄金和油价并非在释放混乱的信号,而是在从不同侧面,共同描绘出一幅全球经济在“滞胀”边缘、地缘政治风险高企的复杂局面。
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降低了持有黄金这种无息资产的机会成本,对金价是利好。
同时降息预期也让市场担心“放水”可能加剧通胀,从而为油价提供了支撑。
再加上中美关税谈判这类政治上的不确定性,会同时激发市场的避险需求和对供应链中断的担忧。
金价影响着泰铢的汇率,油价则牵动着菲律宾比索的神经和港股中能源板块的表现。
把这些事连起来看,港股的上涨,其背后是全球流动性、中国经济基本面和香港政策支持的共同作用。
东南亚货币的分化,则深刻揭示了在全球宏观压力下,各国经济的真正实力。
市场的逻辑,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单线叙事,而是在多因素的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