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着陆
西贝的热度还在持续。老罗的一句吐槽,竟让这家有着37年历史、近400家门店的餐饮巨头在短短五天内市值蒸发数亿,客流量断崖式下跌,陷入生死危机。
这场危机的起点再普通不过:9月10日,罗永浩在西贝吃完饭后发微博吐槽:“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
罗永浩吐槽 图源 | 新浪微博
01 时间齿轮,危机如何步步升级
危机爆发第一小时,舆情尚未发酵,这本是西贝干预的黄金窗口。然而,西贝错过了。
9月11日晚,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召开新闻发布会,强硬回应:“西贝一道预制菜都没有”,并宣布起诉罗永浩“损害商誉”。他甚至当场公布了罗永浩的消费明细。
贾国龙手举账单小票 图源 | 新浪微博
为自证清白,西贝宣布9月12日起全国370家门店后厨对外开放。这个旨在“逆风翻盘”的决策,却成了灾难性转折。
直播镜头下,保质期24个月的西兰花、18个月的烤鱼、12个月的“现熬”鸡汤无处遁形。网友调侃:“两岁的西兰花,比一岁的小孩都大。”
9月14日,贾国龙在群聊中的言论截图流出:“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罗永浩是网络黑嘴,是网络黑社会”。公众彻底怒了。
消息记录 图源 | 新浪微博
直至9月15日,西贝发布致歉信,承诺将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并改用非转基因大豆油。但品牌信任的裂缝已经弥补不了了。
西贝的危机应对被专家评为“灾难级”,主要有几个致命失误。
西贝误判了对手与事件性质,陷入了无谓的定义之争,完全忽视了公众核心诉求。企业还忽视了价格争议,错失了公关缓和的最佳时机。
更糟糕的是,老板亲自下场加剧了公关失控风险。贾国龙在回应中晒出罗永浩消费账单的举动,涉嫌侵犯消费者隐私,让公众对西贝的管理水平产生质疑。
西贝未能及时止损,任由危机蔓延扩散,使舆论焦点从预制菜定义扩展到品牌形象、价格策略等多个方面,也触及到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ESG。
02 ESG视角,西贝危机中三重失守
西贝在这次危机中,ESG全面失守。
在治理维度上,西贝出现了严重的信息披露缺陷。西贝长期以来强调“所有菜品都是现炒”的品牌承诺与实际情况存在巨大差距。
消费者基于“现炒”的预期支付溢价(西贝客单价比同类中餐高30%),但实际获得的却是经过复杂预加工的菜品。
社会维度方面,西贝忽视了消费者信任的脆弱性。当企业选择与批评者对抗而不是倾听消费者声音时,它已经忘记了ESG中“社会”要素的核心是维护利益相关方关系。
西贝反复强调“按照国家规定,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不属于预制菜”。然而在消费者看来,只要不是新鲜食材现场切配、现炒现做的,就容易被认为是预制菜。
这种认知差异源于国家标准与消费者体验之间的巨大鸿沟。消费者看到的是:保质期长达18个月的海鲈鱼、24个月的羊前腿,这些显然不符合他们对“现做”的期待。
西贝后厨冷冻西兰花 图源 | 新浪微博
西贝危机的深层根源,在于其品牌承诺与实际交付之间的价值鸿沟。消费者支付着手工现做的价格,品尝的却是工业化的标准化产品。
环境维度,虽然在此次危机中不太明显,但预制菜产业链的碳排放和包装浪费问题也是企业ESG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03 对比启示,ESG实践的良好范例
西贝事件给所有企业敲响警钟:在信息透明、社交媒体传播迅速的时代,任何一次失误都可能演变为席卷全国的品牌危机。
与西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消费品牌的危机应对。
前段时间,蜜雪冰城被曝使用隔夜柠檬,公司第一时间致歉并宣布全国涉事门店停业整顿。“员工洗脚门”事件中,蜜雪冰城两小时内发布声明,承认违规并配合监管部门整改。
老乡鸡的做法也值得借鉴。他们在门店通过不同颜色分别标识餐厅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的产品,让消费者明明白白选择。
这些企业理解了ESG中“社会”要素的真谛:消费者不是对手,而是品牌存在的根本理由。
建立完善的ESG治理结构是基础。企业需要建立三层防御机制:声誉风险雷达(舆情监测)→ 供应链防火墙(溯源系统)→ 危机响应小组(非创始人主导)。
预制菜并非原罪,也可以通过“透明工厂计划”(如直播中央厨房)、“清洁标签行动”(0添加认证)转化为竞争力。
利益相关方沟通机制至关重要。企业需要充分考虑自身运营对利益相关方的影响,通过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和方式,积极与各利益相关方保持对话与合作。
2024年西贝卖出了超4000万份儿童餐。当消费者发现与其宣称的“食材纯天然”“百分百现做”相去甚远,这种信任崩塌对定位于“家庭带娃吃饭首选”的西贝来说是巨大的打击。
西贝用37年建造品牌大厦,却在短短5天内动摇了根基。这一切,本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