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孚医疗最近把目标瞄准了香港,想要同时在A股和港股上市,就差一个临门一脚。公司这一步棋很直接:冲着扩大国际影响力去的,靠世界级的资本市场,想在全球医疗器械圈内刷存在感。
这家公司的海外收入现在还很有限,2025年上半年也才占到总营收的6.5%。对它来说,出海其实才刚开张,很多地方还得慢慢摸索。
为了让海外板块做大,公司选择了“买买买”的路子。它先是在年初,把海外客户多、老合作伙伴一堆的上海华舟收入囊中,让自己一下多了不少国际业务。
紧接着又在香港入手有三十多年历史的喜曼拿,一举拿下一批零售和诊疗门店,这样国内国外的桥梁迅速搭起来了。最后还投了创新型的脑机接口企业,想给自己未来的发展添把火。
公司这几步操作,倒是挺有章法,把外部资源和自己的主业合了个拍。不过,该公司现在能撑起营收的,主要还是家用康复类产品,其中最出风头的要数背背佳。
这个品牌换了主人后升级了打法,靠明星、社交平台的推广、再加上直播带货,不仅又火了一把,还干到了同类市场第一。
风头劲归风头劲,这类姿态矫正带,还是有不少医生和网友质疑它用处有限,主要还是提醒作用多,真要解决健康问题,不少人觉得就只是表面功夫。买的人多,复购却不高,看起来更像是被一次性种草。
营销方面,可孚一直舍得花钱宣传,销售投入一骑绝尘。但它在技术创新上还没砸多少钱,和同类龙头比差距不小。
销售占大头,研发只占一小块,这样的分配让高端客户信心打折,要是技术短板补不上,想靠产品拉开消费档次就难了。不仅如此,线上渠道成主力,大家都在刷短视频买东西,公司顺势砸钱推广告。
这办法短期见效快,但门槛低、成本高,竞争也没省心,一旦平台规则有风吹草动,收益就很难稳定。
线下这边,公司虽然门店数量多,还联手了不少大药房,覆盖面确实广。不过,品牌之间怎么联合,产品线怎么联动,还没完全形成合力。
医疗器械本来就是靠口碑和信任撑场子,公司在专业形象这方面,还得继续下功夫。说到底,可孚医疗这几年过得也并不轻松。
曾经靠疫情产品赢了一阵,可疫情一过,收入增速马上下来了,净利润也有起伏,还没回到高点。在这种压力下,一边要挖掘新增长点,一边还得稳住老本行,每一步怎么走都得算计。
总的来看,可孚医疗靠着港股上市和连续并购,已经在“走出去”这条路上迈出步子。不过,产品力和创新动力才是能不能撑起梦想的根本。
下阶段能不能把大头营销的钱花在刀刃上,把家用医疗器械做深做透,决定了它是昙花一现还是能长期走下去。
这家公司手上的牌不差,但打法和节奏需要再打磨,否则想一直在行业里站稳,光靠最亮的爆款或者一时的营销,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