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刘淑芳
今年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五周年,截至2025年9月18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到了7.14亿吨,累计成交额达到489.61亿元。
这背后离不开企业对低碳、脱碳科技的持续创新,尤其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简称CCUS),成为我国未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障能源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这方面,位于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华润电力深汕公司CCUS项目走在全国前列,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日前,记者走进生产一线,试图解锁点“绿”成金、双碳转型的“深汕密码”。
众所周知,降碳有很多方法路径,比如少开燃油车、少开空调等电器。有没有一种既不影响生产、又能降碳的方法呢?结合实际情况,华润电力深汕公司率先探索出一条名为“CCUS”的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新路子。
“传统的火力发电无法避免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跟上国家的脚步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从而实现更大发展。”华润电力深汕公司主要负责人表示。
2019年5月,亚洲首个多技术开放国际碳捕集技术测试平台在华润电力深汕公司正式投入运行,成为世界第三个、亚洲首个基于超超临界火电厂的多线程、多技术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测试平台,也是全球首个三级串联膜碳捕集装置,被视为碳减排征程中的关键里程碑。
项目采用膜分离法和胺吸收法两种技术路线,推动碳捕集技术深入测试与研发。其中膜分离法设计二氧化碳捕集能力每日16.4吨,胺吸收法的设计二氧化碳捕集能力可达50吨,每年综合碳捕集能力达2万吨。
团队持续攻坚CCUS关键技术,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润胺系列”新型复合胺吸收剂与节能工艺,碳捕集综合能耗降至2.4GJ/tCO2以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目前,我们在火电低碳改造、海上风电开发、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应用等领域形成可复制经验,年减排二氧化碳成效显著,为能源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有效助力。”华润电力深汕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产业绿色转型不仅是降碳,更要考虑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 2021年7月,深汕特别合作区首个碳中和示范基地微藻固碳暨干冰转化项目开工,该项目成为深汕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探索实践。
踏入微藻阳光房,几排整齐粗大的“绿竹子”特别显眼。这些“竹子”内部装有绿藻,吸收从底部注入的二氧化碳,经过光合作用进行固定,待微藻成熟,又可以再次进行开发利用。
“我们创新‘碳捕集—微藻固碳—资源利用’模式,养殖螺旋藻、荒漠蓝藻等藻种,开发微藻鸡蛋(DHA含量提升6-8倍)、治沙结皮等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可观。”华润电力深汕公司工程师介绍,微藻养殖项目加快实现产业化,积极布局藻光一体化示范产业园和“微藻-光伏”治沙示范产业园,实现新能源与微藻强强联合。
此外,华润电力深汕公司还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将碳捕集测试平台打造成为环境教育基地、CCUS人才培训基地、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基地,自2018年以来,接待大量访客,依托工业旅游及研学活动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
面向未来,深汕特别合作区将继续推动政府、企业、社会深度协同,点“绿”成金,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绘就产业绿色低碳崛起“新图景”。
(受访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