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脖大王“反向财务造假”,绝味食品少报收入被ST!
作者 | 风翎
编辑丨于婞
来源 | 野马财经
“鸭脖大王”绝味食品(603517.SH)因财务造假即将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了。这种造假被罚在资本市场并不少见,但离谱的是,当其他公司绞尽脑汁虚增利润时,这家鸭脖巨头“反向造假”,5年悄无声息地隐藏了超过7.24亿元收入。
9月19日,绝味食品公告收到湖南证监局《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调查显示,2017年至2021年期间,公司通过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的方式,连续五年少计营业收入。湖南证监局决定对绝味食品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400万元罚款。对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戴文军给予警告,并处以200万元罚款。对时任财务总监彭才刚和时任董事会秘书彭刚毅分别给予警告,并处以150万元和100万元罚款。此次处罚共计850万元。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表示,少报收入与少报利润一般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纯粹造假、一种是人为调节,少报收入大多是为了配合二级市场的操作进行人为调节。
9月22日,股票被停牌1天,停牌前,绝味食品9月19日报收15.25元/股,跌幅为0.97%。9月23日起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后,该公司股票将在风险警示板交易,A股简称变更为“ST绝味”,股票价格的日涨跌幅被限制为5%。
01
五年藏富:财务操作反向而行
湖南证监局的调查揭开了绝味食品2017至2021年间的财务面纱,核心问题聚焦于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的长期少计。调查数据显示,这五年间公司年度报告少计营业收入占公开披露营收的比例分别为5.48%、3.79%、2.20%、2.39%和1.64%,形成了一条缓慢下降却持续存在的“财务问题曲线”。这种非常规的收入模式因绝味的行业地位而具有典型意义。
深入分析可见,此次违规具有时间跨度长、隐蔽性强的特点。2017至2021年正是绝味门店数量从8000余家激增至14000家的扩张高峰期,年均新增门店超1000家。按照行业惯例,加盟门店装修业务通常伴随特许经营费一并收取,而绝味在此期间将这部分收入长期挂账或延迟确认,形成了事实上的“财务蓄水池”。
湖南证监局指出,这种行为违反了《证券法》关于信息披露真实性、准确性的基本要求,构成了典型的财务信息误导。
图源:罐头图库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处罚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2023年湖南监管局指出的四项违规问题形成呼应。历史公告显示,绝味曾因未及时披露股权投资转让协议、未披露关联方共同投资、关联交易违规以及员工个人账户占用营业款等问题被出具警示函。
彼时,绝味食品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整改,只是,整改的似乎并不彻底。而现在,新旧问题叠加,远非一朝一夕形成。
特别是2013年至2018年间通过员工个人账户收取2107.07万元款项的行为,暴露出公司的内控问题。
从监管层面看,此次处罚恰逢证监会2025年“财务造假综合惩防体系”全面落地的关键节点。证监会年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快、准、狠打击违法违规,既抓早、抓小、抓苗头,更打大、打恶、打重点”的监管方针。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绝味食品的历史遗留问题被重新审视并追责。
02
加盟扩张与合规能力失衡
绝味食品的财务违规并非简单的会计差错,而是其加盟制商业模式内在矛盾的集中爆发。作为卤制品行业的门店之王,绝味长期依赖“中央工厂+加盟门店”的扩张模式,这一模式在带来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埋下了内控失效的隐患。
据“界面新闻”报道显示,2024年6月底至2025年6月底的一年间,绝味门店数量从14969家锐减至10725家,净减少4244家,降幅高达28.3%。
这种断崖式关店背后,既有消费市场变化的影响,也反映了加盟体系管理的深层危机。通常情况下,加盟模式下的装修收入确认应当与门店拓展进度严格匹配,但绝味在高速扩张期显然未能建立有效的同步管控机制。调查发现的装修收入少计问题,本质上是总部对加盟终端财务控制能力不足的表现。
从财务绩效看,违规行为在短期内形成了“业绩粉饰”效应。2017-2021年间,绝味食品披露的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而少计的营收若全额确认,部分年份的业绩增速将出现显著波动。
这种人为平滑业绩的操作,虽然暂时维持了市场对公司成长性的预期,却积累了巨大的合规风险。更值得警惕的是,在ST预警之外,业绩基本面的恶化加剧了公司的生存压力。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营收同比下降19.8%,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57.65%。
图源:罐头图库
加盟模式的双刃剑效应在成本端同样显现。绝味2025年上半年销售毛利率为29.92%,较2024年同期的30.29%略有下降,但销售净利率从8.51%大幅降至5.85%。
在门店数量减少近三成的情况下,公司仍需维持总部的合规管理团队,这直接挤压了利润空间。对比同行,周黑鸭采用的直营模式虽然扩张速度较慢,但在财务管控上表现更为稳健,显示出不同商业模式在合规成本上的差异。
另外,公司股东结构也有微妙变化。自然人股东陈远山退出前十大流通股东,持股425.1万股的流通股被减持。
03
卤制品赛道的合规警示
绝味食品被ST处理,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危机,更是整个卤制品行业合规转型的标志性事件。在休闲食品消费升级与资本市场监管强化的双重驱动下,这个曾经依赖渠道扩张的传统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规范压力。
从行业格局看,卤制品市场正经历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的深刻转变。头部企业的竞争焦点从门店数量转向运营质量,而合规能力成为新的竞争壁垒。
从消费认知看,消费者认知的变化进一步倒逼行业升级。现在,大部分的年轻消费者将低盐、低脂、低糖作为卤味消费的首选条件,这种消费升级趋势要求企业在产品创新的同时,更要建立透明的供应链管理和规范的财务运作。
从政策环境的变化看,在资本市场层面,证监会2025年重点推进“支持科技十六条”“科创板八条”等政策,引导资源向合规水平高的企业集中。这种政策导向使得卤制品企业必须同时满足食品安全和财务规范的双重标准,行业准入门槛显著提高。
图源:罐头图库
面对ST带来的经营压力和市场信任危机,绝味食品的破局之路需要短期整改与长期转型相结合,在合规重建中寻找新的价值增长点。
短期来看,公司需要实施“三稳策略”,稳定股东信心、稳定加盟体系、稳定消费市场。在股东关系管理方面,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补偿投资者损失;在加盟体系稳定上,需明确装修收入确认标准,出台补贴政策缓解门店经营压力,阻止关店潮进一步蔓延;在消费市场维护方面,通过食品安全承诺和透明化生产展示重塑消费者信任。
绝味中期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仍实现1.75亿元净利润,说明其基本盘尚未动摇,这为整改提供了一定的缓冲空间。
长期来看,转型需要重新定义企业战略,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导向。核心是构建“合规+效益”的新平衡。
一方面建立数字化监控平台,实现加盟收入实时确认和资金流向全程追踪,减少人工干预环节,另一方面重构组织架构,设立首席合规官职位,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强化合规部门的独立性,再者完善激励机制,将合规指标纳入管理层绩效考核。
这些措施虽然会增加管理成本,但能有效降低违规风险,从长远看将提升公司估值水平。
当“ST绝味”的股票简称出现在交易系统时,它不仅是对一家企业的警示,更是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提醒。绝味食品的未来,取决于它能否将这次危机转化为转型的契机,在合规重建中找回失去的增长动能。
对于卤制品行业而言,这场合规阵痛或许正是高质量发展的起点,只有那些既能坚守食品安全底线,又能严守财务规范红线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你怎么看绝味食品因“藏富”吃罚单?你持股绝味鸭脖吗,感受如何?评论区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