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些人坚定认为“豪宅还是豪宅,地段还是地段”,并提出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等城市的一线豪宅绝对不会跌。
这一观点是否成立?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
首先必须明确两个事实:其一,豪宅确实具备相对抗跌性,这是行业内公认的特性;其二,一手豪宅价格不仅未下滑,在部分城市甚至还在创新高。比如上海融创1号院,8月23日第五批开盘推出66套房源,一小时内便售罄,销售额达48亿元。
加上此前批次,该项目仅用8个月就实现220亿元销售额,在全国房产市场中傲视群雄。还有上海那套4700平米的顶级豪宅,若对外出售,单价预计可达30万-40万元,尽显一手豪宅的市场热度。
但关键问题在于,新房与二手房仅隔着一张房产证,曾经风光无限的一手豪宅,变成二手房后还能保持价值吗?就像“老A8也是A8,老钱也是钱”的说法,可一旦豪宅沦为二手房,其抗跌性便会大幅减弱,甚至难以抵挡市场下行压力。
过去“北上广深永远涨”“京沪永远涨”“豪宅永不跌”等言论,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已不再绝对。我们不妨通过具体案例来看二手豪宅的真实处境。
上海凯德茂名公馆位于淮海路,当年开盘即日光,王思聪曾在此购置一套建面406平米的顶层复式豪宅。该小区当年均价22万元/平米,这套房源网签合同价约6300万元,加上2200万元装修,真实成交价达8500万元。
然而,这套房子挂牌后,价格从9200万元一路下滑,先后降至8800万元、8300万元、8000万元、6300万元、6100万元。经打听,目前该房源5500万元即可洽谈成交,较当年成交价缩水3000万元,单价降至十四五万元/平米,跌幅显著。
同样在上海,绿城黄浦湾距离江仅300米,其233平米的入门级豪宅户型,2023年初还能卖到5900万元,如今3000万元便可洽谈,不到两年时间跌了2000多万元。
北京的二手豪宅市场同样不容乐观。朝阳公园附近的泛海世家西府,一套470平米的房源,2023年初成交总价7700万元,到4月底成交时仅为5380万元,跌幅2300万元,平均每天贬值超3万元。
再看北京中央别墅区的远洋拉威,其临湖楼王面积达3800平米,当初价值6.5亿元,如今挂牌准备以5亿元出售,且卖家明确表示底线为4.5亿元,买家可议价空间高达5000万元,平均每天亏损约30万元。
深圳的二手豪宅跌幅更为惊人。蛇口的太子湾玺开盘时均价超10万元/平米,需验资且开盘秒光,当时茶水费高达50万元仍供不应求。但今年,该小区一套308平米的房源,从最初挂牌6200万元,最终以1900万元成交,较高位近乎“膝盖斩”。
深圳湾地标豪宅华润悦府,一套365平米的平层,2021年最高价达1.31亿元,今年5月降至6800万元且仍可议价,三年多时间跌幅超6000万元,妥妥的“腰斩”。恒裕滨城二期一套220平米的房源,2023年3月成交价7900万元,2024年6月成交时仅6200万元,15个月内跌了1700多万元,每天贬值约4万元。
为何二手豪宅会出现如此大幅下跌?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部分富人“不想扛了”,他们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察觉到房价下行趋势后,便果断降价抛售,以求及时止损;二是一些富人“扛不住了”,尤其是与房地产相关的从业者,受行业波动影响,资金链承压,不得不出售豪宅缓解危机;三是部分富人选择“换赛道”,将资产从房产转向其他领域,从而加速了二手豪宅的挂牌与降价。
可能有人会说,“我买不起豪宅,它们跌不跌与我无关”。但实际上,二手豪宅的贬值释放了重要信号——连被视为“最稳、最能穿越周期”的资产都开始贬值,普通住宅的处境可想而知。就像“春江水暖鸭先知”,当富人都在抛售优质资产时,普通购房者更需理性看待市场,切勿盲目“死扛”。
要知道,豪宅如同人会衰老,即便“老A8”在当年很出色,也无法与新款A8媲美。无论曾经的一手豪宅多么辉煌,只要沾上“二手”二字,其价值便会受到影响。
而且,富人购买二手豪宅更多是将其视为消费品,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与普通购房者截然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仅凭主观认知判断市场,而应基于真实的市场数据与案例,理性看待房产价值变化。毕竟,在房产市场中,没有永远保值的资产,只有顺应市场趋势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