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稳定币发展、香港黄金代币化、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中心建设三大金融举措接连落地,引发广泛关注。
这并非孤立动作,而是我国央行应对全球货币体系数字化变革的战略布局,三者层层递进:黄金代币化是“破局先锋”,香港稳定币是“中间桥梁”,数字人民币是“最终核心”。
在美元稳定币凭先发优势主导市场的当下,这套组合拳既彰显中国智慧,更有望未来十年重塑国际货币格局。
从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可见其影响力——2024年支付交易规模达27.6万亿美元,总市值约270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年黄金开采市值,接近我国贵州省GDP的1.5倍。
背后是美元稳定币依托霸权扩张的现实:短期虽因体系成熟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但挂钩美债的属性暗藏风险,美债信用波动会通过稳定币加速传导,长期将削弱美元信用。而我国三大举措精准击中这一痛点,既不与美元稳定币硬碰硬,又守住主权货币底线。
作为破局先锋,黄金代币化以数字黄金对冲美元稳定币,为人民币争夺主动权。黄金是全球公认的硬通货,我国央行拥有2100吨黄金储备,通过代币化可将其转化为可流通数字凭证,避开数字人民币自由兑换短板,还能依托香港数字黄金交易市场争夺亚洲定价权。
长期以来,伦敦、纽约掌控黄金定价,我国虽为黄金产销大国却话语权不足。黄金代币化将打破这一格局:既降低交易门槛吸引亚洲参与者,削弱美元稳定币在亚洲渗透;又以数字黄金为稳定币提供硬通货锚点,增强人民币信用。
未来三年香港黄金储备有望达2000吨,为代币化深化提供支撑,在“一带一路”贸易中建立硬通货信任体系,打开人民币跨境使用突破口。
香港稳定币扮演“中间桥梁”角色,是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实验田”,承接全球资本与贸易结算需求。目前香港已批准11家数字资产交易平台、45家服务商,包括支付宝(香港)、微信支付(香港)等,搭建起合规生态。
在全球贸易中,人民币使用场景待拓展,香港稳定币可在合规框架下扩大离岸人民币使用:既满足企业稳定结算需求,降低汇率风险;又通过市场化运作提升人民币国际使用频率,为数字人民币国际化积累基础。
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中心于2025年9月26日运营,标志数字人民币国际化进入核心阶段。中心设立跨境支付、区块链服务、数字资产三大平台,核心是构建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与资产上链基础设施。
从定位看,它承担“最终核心”功能:一方面承接香港稳定币结算回流,以统一合规标准衔接离岸与在岸市场,形成人民币流通闭环;另一方面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推动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数字资产交易中规模化应用,为其国际化搭建舞台。
相较美元稳定币,数字人民币凭主权信用与完善监管更具安全性,而该中心运营正是将优势转化为竞争力的关键。
当然,三大举措推进仍面临挑战。其一,黄金代币化争夺定价权需与伦敦、纽约传统体系竞争,后者有成熟规则与生态,我国需在技术创新、规则制定、国际合作上发力。其二,数字人民币离岸体量与自由兑换问题短期难解决,当前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低,离岸流动性不足,自由兑换涉及资本账户开放等深层问题,需循序渐进。其三,三者联动机制待完善,如黄金数字凭证与数字人民币双向兑换,需技术实现互联互通、监管建立统一标准与风控机制。
尽管挑战重重,“三驾马车”推进仍遵循“可控开放、分层推进”原则,既担责任又握主动权。早期靠黄金代币化在“一带一路”建信任、破市场;中期以香港稳定币衔接需求、扩场景;晚期待条件成熟推数字人民币成主流,这符合我国金融开放节奏,顺应全球货币数字化趋势。
长远看,三大举措有望十年内重塑国际货币格局。随着黄金代币化提信用、香港稳定币扩使用、上海中心完善基建,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与储备中占比将提升,有望打破美元垄断,形成多极货币体系。
这不仅利我国金融安全,更能为全球货币体系注入稳定,推动国际金融秩序更公平合理。在这场货币变革中,我国正从规则追随者转为参与者、制定者,为人民币国际地位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