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个朋友讲述了自己的买房经历,听着让人感慨:
42岁的吴先生,2019年用100万大胆加杠杆从银行贷了500万,在广州和东莞的交汇处买了2套房。到2021年房价最高点时,两套房估值600万,算下来他账面上赚了100万。
可谁能想到,才过了几年,情况全变了。现在他不得不卖房,两套房子一共卖了不到350万。还完银行的本息之后,还倒亏100多万。几年时间,从妥妥的“百万富翁”变成“百万负翁”。
这事让我想起李嘉诚以前说过的一句话,别人问他买房最重要的是什么,他连说了三遍:“地段、地段,还是地段!”
可惜当年房价一路上涨的时候,很多人没把这话当回事,觉得哪怕是郊区的房子,拿一阵子也能赚一笔。
可如今,市场风向大变,那些手握多套房的家庭,怕是要面临不少棘手的难题了。
一、多套房的家庭:表面风光,背后发愁
根据数据统计,全国城镇约有43%的家庭拥有2套甚至更多房产,表面看,这些有多套房的家庭都资产百万,实际上背后却藏着不少隐患。
过去六年,房价一路向下的趋势远超预期,比如上海闵行区有个曾经的热门小区,2020年时每平米能卖到9.6万,到2025年已经跌到6.8万。市中心一些老房子的跌幅更大,有的甚至超过30%。
中指研究院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8月,100个城市二手住宅平均价格环比下跌0.76%,同比下跌7.34%。
不少地方的房价已经跌回2017年的水平,算下来普遍亏损超过40%。在这样的环境下,手里有两套房的家庭,主要面临下面这三个难题:
二、资产缩水,负债却一分不少
新浪财经讲了一个数据:城镇居民财富结构70%是房地产;居民负债结构70%主要是按揭,就是买房子的按揭。
从这两个数据就足以说明,一旦房价下跌,家庭资产就会跟着大幅缩水。但即使如此,当初买房欠下的贷款却不因此减少。
郑州有一个业主2017年花200万买的房子,如今小区挂牌的房子比看房的人还多,可他每月4000多的房贷还得按时还,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尤其是对于那些当初用信用卡、消费贷凑首付买二套房的人来说,压力就更大了。现在房价跌了,收入也不稳定,多出来的债务就像一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
央行的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居民家庭债务率仍高达62%,其中多套房家庭的债务率更是超过75%,不少家庭已经出现了月供逾期的情况。
三、养房成本越来越高,钱袋子越来越空
以前大家爱买多套房,是因为觉得能赚钱。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首先,物业费年年要交,维修费越来越贵。比如广州某高档小区,120平米的房子,每月物业费600多,一年就是7000多块。而且房子越老,维修花费就越多。
其次,房产税虽然现在有优惠,但将来很可能会征收。如果按1%计算,500万的房子一年就要交1万的税。
更何况现在的租金回报率也在不断下降,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有的房子月租金1500元,月供却要三四千,“以租养贷”根本不可能了。
四、想卖卖不掉,降价也难解“流动性危机”
以前是一房难求,现在是房多客少,完全变成了买方市场成交不容易了。
根据金融界数据显示,全国二手房挂牌量达到了730多万套,有12个城市的二手房挂牌量超过了100000套,重庆30万、成都23万,甚至北京,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二手房挂牌量也超10万。
这样一来,很多房子一旦挂盘,甚至一年都无人问津。为了快速成交,业主们就不得不从价格上下功夫,可即便如此,那些没有好的配套等优势的房子,依旧很难出手。
像我朋友在湖南买的2套房,价格从50万一路降到现在的28万,除了3月份有两拨人看房,现在问的人都没有。
五、三个应对方法,越早行动越主动
第一,果断割肉止损。
对那些非核心地段,尤其是三四线和人口外流地区的房子,建议果断清理。这种留着只会越亏越多,早卖少亏。
第二,是想尽办法降负债。
手里有闲钱,就先把利率高的房贷还掉一些,减轻月供压力。现在很多家庭月供占到收入的一半以上,一旦收入出问题,很容易断供。
第三,是死死抓住现金流。
在保证主业稳定主业收入的前提下,可以尝试发展副业。如果不想卖房,还可以租出去补贴一下月供。
总的来说,李嘉诚的话现在应验了。楼市的逻辑已经变了,房子正在从“投资品”变回“居住品”。
那些还抱着“多套房能保值”想法的人,该醒醒了。当房子从“资产”变成“负债”,当每月支出远超收入,当想卖房却没人要时,你手里的两套房,可能会成为沉重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