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豪宅市场的价格波动,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根据“中指研究院”最新监测的数据显示,位于朝阳区的某个知名豪宅项目,2024年的均价,较2021年的高点,下跌幅度高达35%,今年还在继续下跌。其他的豪宅项目,甚至已经出现了售价低于楼面价。
2021年,北京的豪宅市场达到了顶峰,接下来,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开始进入下行通道。首先,是严格的楼市调控政策的持续发力,国家定位为"房住不炒";其次,国民经济的增速放缓、居民收入的预期下降等因素,导致高端改善型的需求,明显减少。但这种调整也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核心地段的优质项目,价格相对坚挺,而部分配套不完善、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项目,则面临较大的价格压力。
据了解,在2016年至2018年,北京市的土地市场持续火热,不少地块,以高溢价成交,楼面价格,自然是屡创新高。当时的房地产开发商,普遍对以后的房地产市场,持乐观态度。然而,随着国家调控政策持续加码,市场预期逐步转向,之前高价拿地的楼盘项目,面临着严峻的去化压力。当楼盘的销售价格,跌破楼面价的时候,已经反映出房地产开发商正在以亏损的方式,加速回笼资金。房地产可开发商这种"割肉"行为,是企业的无奈选择,还是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真不好说。
当前,国民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行业的增长动能减弱,而新兴产业也没有完全形成支撑。在这种情况下,高净值人群的资产配置的策略,更趋谨慎,对房地产的投资偏好明显降低。实际上,炒房客早就割肉离场。与此同时,开征房地产税试点预期、遗产税传闻等政策的不确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端住宅需求。
当然,还有政策层面的变化。近几年来,北京市严格执行"认房又认贷"的政策,二套房的首付比例,最高时达到了惊人的80%,贷款利率也维持在高位,这直接提高了改善型需求的入市门槛。还有就是,共有产权房、限竞房等政策性住房的大规模供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商品住宅市场的需求。
面对着这种市场的变化,部分房地产开发商选择了推迟开盘、调整项目的定位,试图以时间换空间;也有的房地产开发商选择降价促销,加快资金回笼。开发商不同的策略,反映出房企对市场走势的差异化判断。从长远看,这种调整,可能会促使房地产开发商更加注重产品品质和差异化竞争,而非像以前那样单纯依赖土地升值而获取利润。
展望未来,北京的豪宅市场,有可能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短时间内,受库存增加的压力以及资金成本的影响,价格可能继续下跌;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取得成效,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一些改善性需求,将逐步释放,北京的豪宅市场,有望在新的平衡点上实现止跌回稳。
有人认为,眼下北京部分豪宅项目出现的"房价倒挂"现象,更多的是市场自我调节的表现,而不是系统性风险的征兆。朋友们觉得,是不是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