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企业纳税十强,腾讯年缴592亿居首
2024年深圳纳税十强企业榜单近日揭晓,腾讯以592亿元(人民币,下同)纳税额蝉联榜首。这份榜单不仅折射出深圳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态势,更揭示了这座创新之城在数字经济与高端制造领域双轮驱动下的城市产业升级:前者持续引领深圳经济发展,后者的爆发式增长正加速重塑全球产业版图。
腾讯(纳税592亿元)、华润(纳税444亿元)、招商银行(320亿元)、平安集团(273亿元)、比亚迪(228亿元)、万科(199亿元)、华为(150亿元)、深投控(58亿元)、顺丰(41亿元),工业富联(34亿元)。(数据来源:大公报)
透过纳税数据背后的产业图谱,可以清晰看到深圳正构建起具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当腾讯的金融科技、比亚迪面向全球的高端制造、华为的科研形成合力,深圳有望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深圳方案”。从深圳纳税“十强”名单可以看出,当中既有腾讯、华为等民营科技巨头,也有华润、招商等央企,还有深投控这样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这种“民企+央企+国企”的多元主体格局,对深圳的资源配置效率、创新生态构建也产生独特的作用。
“央企和国企主要在大型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科研平台、公共服务等领域提供支撑,民企则在高科技、新兴制造等领域快速突破,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中试孵化再到市场化应用的闭环式创新链条。”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执行所长余凌曲分析,未来,要进一步推动数据、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国有与民营企业间自由流动,打破行政壁垒与所有制歧视,鼓励民企与央企、国企在项目层面开展股权合作,推动“资本+技术+市场”的深度融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与市场响应速度。
深圳产业结构是“稳”和“进”的有效结合,一方面稳住制造业基本盘,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打造完整产业链条,长期稳居全国“工业第一城”,让制造业成为深圳经济“压舱石”;另一方面是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高端制造、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的第二条乃至第三条增长曲线。
深圳纳税“十强”企业多集中在数字经济、高端制造领域,与政策导向高度契合。在他看来,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深圳可以发挥华为、腾讯、比亚迪作为产业链“链主”作用,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衔接和协同发展,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和知识产权保护,突破“卡脖子”技术,为产业链长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余凌曲建议,未来政策导向更应聚焦“市场失灵”,而非“扭曲市场”,比如,新能源产业除了直接的经济收益外,还对环境带来正面影响。他认为,未来产业政策一方面应更加突出公共属性,政策重心从“择赢家”转向“建赛道”,比如可以重点支持突破行业通用底层技术的企业,另一方面应更加突出“全链条”,特别是对消费领域进行激励,让消费者选择优秀产品、优秀企业。
(内容来源:大公报记者 毛丽娟、综合开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