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和几个多年未见的大学同学小聚。饭桌上,刚从深圳回来的老王一脸疲惫:"真是奇了怪了,深圳房租涨得飞快,但商场里的品牌店却一家接一家关门。"坐在旁边刚调到上海工作的小李也深有感触:"上海也是,街上高档车不少,但小餐馆却生意火爆,连锁奶茶店大排长龙,高档餐厅却门可罗雀。"这番对话引起了我的好奇,这两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线城市,到底发生了什么?
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市场表现不佳的新闻不断。但深圳和上海这两座中国最为发达的城市,却出现了一些让人费解的现象。这些现象看似矛盾,却真实存在,折射出当前城市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第一个怪象:商场品牌店纷纷撤离,但房租却居高不下
2025年上半年,深圳市商业地产监测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深圳主要商圈品牌店铺空置率达到18.7%,较2024年同期上升5.3个百分点。上海情况类似,陆家嘴、南京路等核心商圈的品牌店铺空置率达到16.5%。与此同时,两地商铺租金却未见明显下降,深圳核心商圈每平方米月租金仍维持在800-1500元的高位,上海甚至更高。
我朋友小周在深圳经营了五年的服装店,去年底不得不关门。"每个月光房租就要三万多,加上人工、水电等成本,月支出接近六万。但客流量却在逐年下降,到最后每天店里空荡荡的,实在撑不下去了。"更让他不解的是,尽管像他这样关门的店越来越多,房东却丝毫没有降租的意思。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一方面,商业地产多由大型开发商或机构持有,他们资金实力雄厚,能够承受短期空置;另一方面,降低租金可能会影响资产估值,进而影响其融资能力。根据房地产研究院的分析,2025年第一季度,深圳和上海的商业地产空置率虽高,但业主降租意愿不强,约65%的业主表示宁可空置也不愿大幅降租。
第二个怪象:高消费场所冷清,平价消费却异常火爆
曾几何时,星巴克、海底捞等"轻奢"消费场所一位难求。如今,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根据消费数据监测平台的统计,2025年上半年,深圳和上海的高端餐饮营业额同比下降15.3%,高档购物中心客流量下降12.7%。相比之下,平价餐饮、地摊经济却异常繁荣。上海街头的烧烤摊、深圳城中村的小吃街人满为患,各类十元左右的平价奶茶店生意红火。
"以前周末都是和朋友去商场里那些环境好的餐厅吃饭,现在大家约会都选路边摊或者家常菜馆。"在上海工作的小张说,"不是吃不起,是觉得没必要。两个人吃顿饭五六百,还不如去街边小店,八九十块钱,味道还不错。"
这种消费降级背后,反映的是收入预期的变化。住房、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占比上升,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让不少人开始缩减非必要开支。据统计局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4.3%,但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实际增长仅为2.1%。上海情况略好,实际增长为2.8%。收入增长跟不上预期,自然会影响消费信心。
第三个怪象:人才净流出,却同时出现"招工难"
2025年上半年,深圳人才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该市人才净流出达3.7万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过60%。上海人才净流出2.5万人。有趣的是,与此同时,两地制造业、服务业却出现了"招工难"现象。深圳市人力资源市场2025年5月发布的招聘数据显示,制造业、餐饮服务业的招聘需求同比上升18.3%,但求职申请人数却下降了12.5%。
"我们厂招普工,月薪开到8000元还招不到人。"深圳一家电子厂的人力资源主管抱怨道。而在人才市场的另一端,不少高学历年轻人却面临就业困境。"研究生毕业,投了上百份简历,连面试机会都很少。"刚从上海某高校毕业的小王说。
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高端人才供大于求,互联网、金融等行业招聘收紧;另一方面,制造业、服务业的基础岗位却因工作强度大、社会认可度低而招不到人。根据就业研究机构的调查,2025年深圳和上海的应届大学生平均期望薪资为税前月薪12000元,而实际录用薪资中位数仅为8500元,落差明显。
这种供需不匹配,导致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和错配。不少年轻人宁可"慢就业"也不愿降低期望,而企业则因为找不到合适工人而减少生产线或推迟扩张计划。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深圳和上海的就业市场匹配度指数创下近五年新低。
第四个怪象:房价坚挺,但新房销售冷清
尽管经历了多轮调控,深圳和上海的房价仍保持高位。2025年6月数据显示,深圳新房均价为68500元/平方米,上海为73200元/平方米,同比分别微增2.3%和1.8%。但新房销售却异常冷清,两地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35.7%和28.5%。
"每天来看房的人很少,一个月才卖出去两三套。"上海某楼盘的销售人员说,"但开发商就是不降价,宁可慢慢卖。"在深圳,情况类似。我一个朋友最近准备买房,发现即使是二手房,业主的报价也几乎没有太大变化,谈判空间很小。
房地产市场的这种"量缩价稳"现象,与前面提到的商铺租金居高不下有相似之处。开发商和房东普遍具有较强的"持有能力",不愿通过降价促销。加上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企业的"保供"政策,让开发商能够承受较长时间的销售低迷期。
房地产研究机构的分析认为,2025年深圳和上海房地产市场已进入存量时代,新增供应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需求不旺,价格也不易大幅下跌。不过,市场分化明显,学区房、地铁房等优质资源仍然抢手,而远郊或配套不完善的项目则销售惨淡。
这四大"怪象"背后,反映了什么?
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期的阵痛。过去依靠高投资、高负债驱动的经济模式难以为继,新的增长动力尚未完全形成,导致经济运行出现一些结构性矛盾。深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该市GDP同比增长4.7%,上海为4.9%,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远低于这两座城市过去的增长速度。
房地产依赖症尚未完全戒除。无论是商业地产还是住宅市场,价格坚挺但成交冷清的现象,都反映出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特征。房产价值已不完全由市场供需决定,而是成为一种金融资产,其估值与实际使用价值的脱节越来越明显。
消费信心不足,预期转弱。当下消费降级和高端消费场所冷清的现象,折射出人们对未来收入增长和经济前景的担忧。消费信心指数的持续低迷也印证了这一点。2025年5月,深圳和上海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分别为92.5和94.8,仍处于荣枯线以下。
人才错配与产业结构调整不同步。高端人才过剩与基础工种短缺并存,反映出教育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脱节。同时,也说明产业升级的进程并不顺畅,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足够的就业吸纳能力。
面对这些城市"怪象",普通人该如何应对?
保持理性消费观,量入为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环境下,控制好个人和家庭支出,减少非必要开支,增加储蓄和投资,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最佳策略。我自己就开始精打细算,尽量减少外出就餐频次,每月固定存一定比例的收入用于应急。
提升职业韧性,持续学习。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新技能,保持职业竞争力。无论是职场人士还是在校学生,都应该密切关注行业动向,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
调整投资策略,分散风险。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不宜将全部资金都投入房产。适当配置股票、基金、保险等多元化资产,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
关注城市发展新机遇。每个城市的发展都有其周期性,当前的"怪象"也蕴含着新的机会。比如消费降级中的新消费模式,人才错配中的新就业领域等,都可能孕育创业和投资机会。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大学同学聚会,我们讨论了深圳和上海的这些现象后,老王若有所思地说:"城市发展有起有伏,这些问题其实都是转型期的必经阶段。关键是我们自己要有清醒认识,不盲从,不恐慌。"小李也点点头:"没错,与其抱怨这些'怪象',不如思考怎么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城市是有机体,它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种问题和挑战。深圳和上海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它们面临的问题既是自身发展的阵痛,也是整个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缩影。透过这些表面的"怪象",我们看到的是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过程。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政策的完善,这些城市"怪象"终将被新的发展模式和增长动力所化解。
你生活在深圳或上海吗?是否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你认为这些城市"怪象"背后还有哪些原因?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和思考!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