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大树的格局)
今天继续聊聊合作伙伴深圳科比特。
科比特这公司,老板卢致辉最早是从大疆出来的。你都想不到,他当初起步有多草根——就揣着6000块钱,在深圳找了间出租屋,就这么把创业的事儿搭起来了。
最牛的是他那股“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劲儿!早年间有人直接开价1个亿要收购他的公司,换一般人,面对这么大一笔钱,说不定早就点头了。可他偏不,一门心思就想把工业无人机这块儿做深做透。
科比特的业务,简单说就是“工业无人机全栈服务商”。他们不搞花架子,专攻电力巡检、公安应急、能源检测这些硬核场景。你看他们给国家电网做50万公里高压线巡检,缺陷识别率干到98%;给中海油搞海上油田检测,直接帮人家省了70%运维成本,一年5个亿啊!
产品线也够狠:入云龙系列电动飞机续航1.5小时,十年迭代五代,性能翻四五倍价格反而降八成;垂直起降的插翅虎载重10公斤,挂载激光雷达、热成像仪上百种设备,连破窗弹都能装。更绝的是生态布局,“智多星”硬件平台、“神算子”AI系统、“云享飞”服务网,这是要把整个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都包圆了。
跟光启的合作,我觉得是低空经济“技术+场景”的黄金组合。今年8月那场战略投资乐山天穹的戏码(光启投800万,科比特投1200万),表面看是三家联动,实则是光启要借科比特的工业场景落地超材料技术。光启手里握着全球80%超材料专利,但军工订单占比太高(2025上半年超材料批产收入9.36亿占营收99%),急需民用出口。据说去年广交会上签的20亿意向合同,就是科比特的。
科比特呢?深耕20多个行业却缺核心材料技术——比如高原极寒环境作业,正好用光启的轻量化复合材料和微波射频优化。这次合作就像“庖丁解牛”:光启用超材料平台优化机身性能,科比特拿工业场景反哺产品设计,乐山天穹负责整机制造,形成“研发-制造-应用”闭环。
未来协同空间比想象中还大。光启的乐山106基地目标月产1万架无人机,科比特在东南亚市占率已超40%——一个能造,一个能卖。更关键的是政策窗口:低空经济连年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光启有株洲905、天津906基地年底投产,产能最少提升一倍。
科比特计划2025年建成全球最大工业无人机集群。这两家要是能把超材料隐身技术融合科比特的“空天地AI系统”,军转民的想象空间就彻底打开了,比如电网隐身巡检、边境无声监控,都是百亿级市场。
往深了想,这背后是低空经济从“单打独斗”到“生态作战”的转折。以前无人机企业拼参数、卷价格,现在看光启和科比特的套路:光启做“材料界的台积电”,科比特当“场景里的富士康”。
超材料的纳米级公差把控(良率97.51%)配上科比特的碳纤维三防机身,成本能压到“手机级别”——这才是中国智造该有的打法。不过隐患也有:光启研发投入仅占营收5.3%且偏军工,科比特管理能力曾被诟病跟不上扩张,两家能不能啃下民用市场的硬骨头,还得看融合深度。
总之,现在两家绑一起,短期看乐山基地产能释放,中期看超材料民用化,长期嘛…低空经济的万亿市场,总得有几个龙头飞出来不是?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