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风向悄然转变,部分城市房价显露疲态,正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调整。根据六月份的全国百城房价数据,在新建住宅领域,上涨的城市数量已不及下跌的城市,前者有37个,后者则达到了45个。而二手房市场的表现则更为显著,仅有8个城市的房价环比上涨,高达91个城市的房价却出现了下行。
与此同时,二手房的挂牌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全国13个重点城市二手住宅挂牌总量已攀升至199万套,与年初的159万套相比,增长了约25%。其中,上海、武汉和西安等地的增长尤为突出,分别飙升了82%、72%和40%,释放出强烈的市场信号。
面对楼市的冷淡,各地政府“救市”的步伐也在加快,一系列利好政策层出不穷。据统计,2023年以来,全国已有超过100个城市出台了超过300次楼市调控政策,更有20多个城市取消了曾经严格的限购或限售措施。银行房贷利率也顺势而下,从之前的4.6%降至4%以下。此外,郑州、南京等城市更是打出了创新牌,允许居民使用公积金账户中的余额来支付购房首付款。
一边是楼市调整的严峻趋势,一边是鼓励购房的暖风频吹。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引发了许多购房者的困惑:手握60万现金,究竟是应该选择“买房”,还是“存银行”?对于这个问题,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早已给出了他的看法:任何一个国家的房地产行业繁荣,都不会超过50年,而我国的房地产业高速发展至今已超过30年。
王健林这番“近乎明示”的言论,似乎预示着国内楼市正从巅峰走向衰落。尽管当前银行存款利率不断走低,但如果选择在高位入市,很有可能成为楼市泡沫的“接盘侠”,面临的将不仅仅是资产的贬值,更是房产市值的大幅缩水。
因此,我们更倾向于建议,如果您拥有60万元的存款,不妨暂时将其存入银行。待几年后,当房价真正回落,再出手购置房产,届时购房成本将大幅降低,月供压力也会减轻许多,无疑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或许有人会质疑,为何要建议“存银行”而非“买房”?对此,我们认为,理解以下三大趋势至关重要:
首先,我国正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这意味着未来的刚性购房需求将逐渐减少。老年人口的增加,他们对新房的需求微乎其微。与此同时,年轻一代不婚不育的观念日益普遍,这将进一步压缩未来的刚需市场。此外,当前城镇居民普遍拥有多套房产,未来年轻人或许可以通过继承父辈的房产来解决居住问题,而非必须再次购买。因此,未来刚需购房者的数量将呈现下降趋势。
其次,随着各地房价的持续下跌和新房销售的惨淡,二手房挂牌量的激增,楼市的“赚钱效应”正在逐步消退。传统的“炒房者”往往是“买涨不买跌”,在房价上涨时蜂拥而入,而在房价下跌时则会迅速抽身离场。在这种情况下,房价下行的压力将愈发显著。
第三,改善型购房需求也在悄然减少。过去,许多人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盲目跟风购房,而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经历过三年疫情的冲击,不少人的收入受到影响甚至面临失业,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也普遍下调。因此,人们在购房和消费决策上变得更加审慎和理性。未来,改善型购房的需求将进一步萎缩,商品房供过于求的局面将持续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