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现在聊起买房,那感觉跟三五年前完全是两码事了。
以前是闭眼冲,想着“今天不买,明天更贵”;现在是睁大眼睛反复掂量,琢磨“这房子我买了,真的适合住吗?”。
市场的风向,是真的变了。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眼下的二手房市场,被两个关键词牢牢占据:一个是“以价换量”,另一个是“K型分化”。
先说“以价换量”。 这四个字听起来有点专业,说白了就是:想卖房?不拿出点“诚意价”来,门儿都没有。
最新的市场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根据机构统计,今年三季度全国重点城市的二手房成交量,比起二季度是有所回落的。为啥呢?一方面,七八月本来就是楼市的传统淡季,大家忙着避暑度假,看房的心思自然淡了。
另一方面,各种松绑政策的“药效”过了劲,市场的真实反应——信心不足,就显露出来了。
但有意思的是,如果你跟去年同期比,成交量其实还是涨的。
这种“环比降、同比升”的拧巴状态,恰恰印证了市场正在“以价换量”的通道里艰难前行。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是房价实实在在的下跌。数据显示,百城二手房价格已经连续跌了快三年半了!
9月份同比又跌了超过7%。房东们要想把房子换成现金,除了在价格上“割肉”,似乎没有更有效的办法了。
所以,“以价换量”是整个市场的大背景,可以理解成一场席卷全国的“价格战”。
再说“K型分化”。
这个词听起来挺唬人,其实描述的现象非常直观:市场的两头——最便宜的和最贵的,卖得特别好;而中间段位的,反而有点尴尬。
我们拿杭州的市场当个切片来看看,特别有代表性。
数据显示,9月份杭州成交的二手房里,总价200万以内的房子,占比竟然超过了一半,达到了惊人的52%。这个数字创下了近七年来的新高。
要知道,把时钟拨回到房价高歌猛进的2021年,这个比例还只有23%左右。短短几年,翻了一倍还多!
与此同时,在成交量排名前20的小区里,均价每平不到2万块的刚需小区,占了六成以上。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结论:低总价、低单价的“上车盘”,成了当前市场里最硬的“通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背后是两个原因的叠加:
第一,是价格的普跌。
前几年可能要250万才能买到的房子,现在可能200万甚至更低就能拿下,这客观上让“200万以内”这个阵营的房子变多了。
第二,也是更根本的,是购房心态的彻底扭转。
现在的买家,尤其是真正的刚需,变得无比清醒和务实。他们不再做“一夜暴富”的梦,而是牢牢抓住房子的根本——居住属性。
房子能很好地满足我通勤、结婚、孩子上学的基本需求吗?价格在我的承受范围之内吗?至于它未来能涨多少,已经不是优先考虑项了。
这种“去泡沫”、重实用的消费观念,使得性价比极高的低总价房源,成为了市场的“香饽饽”。
那么,市场的另一头呢?
有趣的是,就在刚需盘热火朝天的同时,高端豪宅市场也走出了独立的行情。
还是杭州的数据,今年到目前为止,总价千万以上的二手房已经成交了1200多套,比去年同期大幅上涨了超过40%。
你看,市场就是这样“两头翘”。一头是极致的性价比,解决“有没有”的居住问题;另一头是极致的产品力,满足“好不好”的改善需求。
聊到这里,市场的全貌已经非常清晰了。
那么,这对我们每个普通人意味着什么呢?这种“南辕北辙”的买房逻辑,到底指明了怎样的未来?我们最后一部分,来做个深度的总结和展望。
那么,新的游戏规则是什么?
答案就藏在前面说的“K型分化”里。市场的选择已经告诉了我们一切:
对于刚需购房者,他们用真金白银投票,选的是 “性价比” 。
他们不在乎房子有没有什么“投资潜力”,他们在乎的是:首付和月供我能否轻松承担?上班方便吗?周边有学校、菜场吗?房子本身住着舒服吗?——一切回归到居住的基本面。
对于改善型购房者,他们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买的则是 “产品力” 。
可能是更优质的学区资源、更出色的户型设计、更用心的社区环境,或者仅仅是地段本身无可替代的稀缺性。
这些房子之所以能在下行周期中保持坚挺,正是因为它提供了 “稀缺的居住价值” ,而这种价值,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所以,未来的房地产市场,会越来越像一个 “消费品市场”。
你买一台车,会指望它三年后升值吗?不会。
你买的是它为你提供的出行便利和驾驶体验。未来的房子也一样。它的核心价值,将不再是那个虚无缥缈的“涨价预期”,而是它每年、每月、每日为你提供的“居住体验”。
总结一下:
一个真正健康的房地产市场,不是靠涨价预期来维系的虚假繁荣。
而是:注意好,可以满足改善需求,谁的房子性价比高,可以满足居住需求,谁才能卖得好。
这才是市场本该有的、最朴素的样子。
对于卖家而言,是时候重新审视自己房子的真正价值了;对于买家而言,恭喜你,终于可以放下焦虑,纯粹为“需要一个家”这个最本真的愿望,去从容地做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