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央视《面对面》节目播出了一段看似常规的访谈,却在半年后的今天引爆舆论。
”这句话从央视平台播出,被外界解读为官方对房地产市场的定调。
节目主题本是“方向与信心”,朱民在谈及外贸和消费时语气轻松,称“中国经济的韧性藏在细节里”。 但话题转向房地产的瞬间,氛围急转直下。
他甚至直言:“房地产的需求在萎缩,价值回归是必然,我们得认。 ”主持人立刻追问:“这么说会不会让大家没信心? ”朱民却反驳:“怕就怕认不清现实。 要是还想着买套房坐等像90年代那样翻百倍,那这辈子都别想有踏实的信心。 ”
首先,人口结构的变化是根本性制约。 朱民提到,中国人口已连续三年负增长,2024年末总人口较上年减少139万,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超过21%。
与此同时,1997年出生的最后一批婴儿潮人群现已接近30岁,购房需求高峰期即将过去。 “年轻人越来越少,未来谁来接盘?
其次,住房供需失衡问题突出。 中国人均住房面积已达43平方米,接近欧洲水平,但人均GDP仅为欧洲的一半不到。
朱民指出,城镇化率接近70%后,增长空间有限,过去依靠农村人口进城拉动需求的模式难以为继。 此外,居民杠杆率超过70%,已接近美国和日本的历史峰值,购房能力严重透支。
第三,政策导向发生根本转变。 朱民强调,国家正大力发展租赁市场,已安排2万亿元资金鼓励地方政府收购存量房转为租赁住房。 “欧洲年轻人一辈子租房很正常,中国未来也会如此。
在朱民提到“房价企稳已不容易”时,主持人突然插话:“会不会影响信心? ”这种打断在央视严肃访谈中较为罕见。 朱民并未回避,反而回应:“如果你认识到这件事,就不会影响信心。 如果你还幻想房价涨100倍,那这辈子都不会有信心。 ”
随后主持人追问“房子是否可能再涨”,朱民以“很难”直接否定,并补充:“房价要起来不那么容易,我们得面对现实。 ”这段对话中,主持人试图将话题拉回“信心”主线,而朱民则坚持强调现实困境。
在房地产讨论的压抑氛围后,朱民提到中国制造业时情绪激动。 他列举数据:中国制造业占全球30.3%,相当于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的总和。 谈到参观比亚迪工厂时,他声音哽咽:“中国工程师非常了不起,这是我们一代人的骄傲。 ”
他对比了新能源汽车的成就:比亚迪在欧洲售价达国内两倍,仍凭技术优势击败传统巨头。 这种情绪波动与谈及房地产时的冷静形成强烈反差,暗示其对中国经济转型方向的判断,从房地产驱动转向科技与制造驱动。
作为前央行副行长和IMF副总裁,朱民的观点常被视作官方风向标。 他在节目中明确站在“成本派”立场,认为高房价挤压民生,而非“资产派”主张的稳房价即稳经济。
这种立场与近期政策动向吻合。 2025年“金九银十”期间,尽管上海等城市推出“沪六条”刺激楼市(9月一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增24%),但国家层面未出台大规模救市政策。 相反,资源向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倾斜。
广州的老赵在2025年初以380万元卖出三年前以近600万元购入的房子,亏损约300万。 他感叹:“像一场笑话,什么都没捞到。 ”此类案例在当下市场并非孤例。
数据进一步支撑这一趋势:2025年9月,百城二手住宅价格同比下跌7.38%,已连续41个月环比下跌。 尽管上海、深圳等城市成交量短期回升,但价格压力未解。
2025年以来的政策关键词是“止跌回稳”,例如“沪六条”取消外环外限购后,上海外环区域成交量占比升至57%。 但政策目标仅是防止系统性风险,而非推高房价。
朱民在节目中总结:“当你能选择租房而非被迫买房时,才会有真正的信心。 ”这句话指向政策核心,降低住房在家庭支出中的比重,释放其他消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