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自贸片区市场监管局聚焦台胞台企需求,持续创新服务机制,通过创建“自贸服务驿站”等举措,着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记者 黄晓珍摄
厦门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委金融办、人民银行厦门市分行、厦门金融监管局印发实施方案,建立质量融资增信工作机制,打造质量信贷品牌“鹭质贷”。图为鹭质贷签约现场。
去年以来,厦门探索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只要作出承诺就可以开门营业。
厦门市市场监管局组建技术团队深入企业,形成解决方案并推动实施,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流程、产品设计等问题。
厦门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通过验收,成为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纳入全国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记者 黄晓珍摄
自贸区局设立“台胞台企服务专窗”, 为台胞台企提供从申请注册到执照发放全流程跟踪办理,帮助台企快速落地厦门。记者 黄晓珍摄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强调,要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一年来,厦门自贸片区市场监管局(以下简称“自贸区局”)牢记总书记嘱托,以窗口工作为前沿阵地,聚焦台胞台企需求,持续创新服务机制,通过创建“自贸服务驿站”、为台企配置“首席服务专员”等举措,着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
机制创新 从“等企业来”到“送服务去”
国庆中秋假期后首个工作日,自贸区局登记服务小分队就忙碌了起来。他们来到智创互联台青基地,为台胞台企送去新政解读,回应台胞台企在住所变更、出资期限等方面的疑问。
“以前是我们遇到问题找部门,现在是部门定期主动来找我们了解困难、解决问题。”厦门自贸智创互联台湾青年创业基地负责人朱冠宇这样描述一年来市场监管部门服务的变化,“我们在市场监管部门办事时碰到税务方面或者其他部门相关的问题,工作人员也会主动帮我们去协调相关部门……”
“这一年来,我们更加注重主动走出去,实地了解台胞台企需求,点对点解决台企的疑难问题。”自贸区局一级主任科员吴瑜虹说,例如,他们与自贸委台商发展中心、智创互联台青基地组成“台胞台企服务联盟”,建立起季度会商和定期走访机制,更好了解台企的所思所盼,及时帮助台企疏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堵点”与“难点”。数据显示,智创互联台青基地自去年9月成立以来,已累计招商台企60家,到资超1200万美元。
政策直达 从“广而告之”到“精准滴灌”
去年7月1日,新修订的《公司法》正式颁布实施。面对其中“注册资本五年内缴足”等新规,台青创业者小陈一度感到困惑。在由自贸区局和相关部门联合举办的“两岸一窗”服务宣介会上,注册官的详细解读与个性化建议,为他解开了疑团。
“在政策宣讲上,我们摒弃了以往广撒网的普遍宣传,转向‘精准滴灌’式的定向解读。”自贸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前期会商和走访机制,市场监管部门在精准掌握台胞台企实际需求与政策困惑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座谈和宣讲活动,为他们快速了解和适应大陆市场规则开辟了一条“便捷通道”。
“政策宣讲帮助我们清晰规划公司未来的股权结构和出资计划,心里踏实多了。”小陈说,这种精准直达的政策辅导,帮助企业扫清了经营中的法律障碍。
服务升级 从“单一注册”到“全链陪伴”
一家计划利用“允许台湾业者在闽投资设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公司”新政策的台企,在落户厦门自贸片区前,自贸区局“首席专员+服务管家”服务小分队就主动上门对接。专员提供了从材料准备到流程审批的“一对一”全程帮办服务,确保了企业顺利高效地完成登记注册。让台企真正感受到“登鹭”的安心与顺心。
一年来,通过设立“台胞台企服务专窗”,指派服务小分队注册官和对接专员主动上门,创建“自贸服务驿站”,建立“季度会商”、定期走访机制等具体举措,自贸区局的服务模式已从聚焦企业注册落地的“单一环节”,升级为覆盖企业发展全周期的“全链陪伴”。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厦门自贸片区新设台资企业416家,截至目前,共有台资企业1637家。
自贸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把“自贸服务驿站”作为核心枢纽,在现有政务服务基础上,重点向知识产权保护、两岸标准共通等专业服务领域深化拓展,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全域服务”体系,吸引更多台湾青年和企业家来厦创业,安心扎根、放心发展。(文/记者 陈泥 通讯员 陈雪松 张婷 吴瑜虹 郑倩 曾文婷 图/厦门市市场监管局提供(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