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部于10月9日宣布了新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瞬间让欧美阵营的应对出现混乱。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刚刚表示,“不排除向中国采取强硬措施”,而G7国家也紧跟其后,计划召开31国的视频会议以协调对策。
波兰的部长更是强硬表态,“如果不撤回管制,我们将认真对待”,仿佛预示着对中国的“集体施压”即将来临。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些话音未落,法国、瑞典和加拿大——这些欧盟和G7内部的“自己人”,却悄然安排了访华行程,显得比其他国家更为积极。
这一场围绕稀土资源的博弈,最终演变成了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戏剧,揭示出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层次逻辑。尽管欧盟和G7大声喊出“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欧盟主席冯德莱恩甚至提到“依赖俄罗斯能源”的问题,试图激起大家的危机感,但这种说辞很快就被揭穿。欧洲车企和新能源企业私下里担心,没有中国稀土,他们的电动车电机和风力发电机将无从制造——这可不是空话。
美国的反应更像是一场闹剧。特朗普得知中国的新规后,立刻提出要对中国的稀土加税100%,但美股当天大幅下跌,股市损失惨重,华尔街一片哀鸿。几天后,特朗普态度软化,表示加税不一定会实施,财政部长贝森特也忙着“和中国谈一谈”。
这种前后反差说明了美国的无奈:尽管美国拥有一些稀土资源,但提取和精炼的成本是中国的三倍,效率也远低于中国,最终还得把矿石运到中国加工才能使用。美国的“摆脱依赖”口号,只不过是空洞的说辞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管制措施并非“突然发难”。早在美国今年四月对中国实施“对等关税”并扩大半导体管制时,就可以预见到中国会采取反制措施。而且,中国早已发现一些境外组织伪造标签,将稀土用于军事部件——美军的战机和导弹零件几乎都离不开中国稀土。中国此番管制明确表明:民用合规的继续放行,军事用途则严格限制,这与国际惯例并无不同,却被欧美误解为“稀土武器化”,实在不高明。
回想去年对石墨、锗、镓的管制时,欧美也曾大喊“要反击”,结果最终还是因自身产业受损而不了了之。如今,他们依旧试图复制旧招,但最终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而就在G7和欧盟忙于集结“31国联盟”的同时,法国、瑞典和加拿大三国却悄悄调整了策略。10月中旬,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博纳、瑞典外交大臣斯蒂纳加德和加拿大外长阿南德几乎在同一时刻宣布将访问中国,这无疑打破了“阵营对抗”的局面。毕竟,现实利益面前,没有国家愿意一味跟随美国对抗中国。
法国此举反映了其追求“战略自主”的野心。法国早已表示,不可能完全依赖美国的安全体系,如今更注重与中国在核能、新能源车产业和电池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博纳的此行,实质上是想延续戴高乐时期的独立路线,让欧洲事务由欧洲人自己说了算,而与中国的合作,不仅能稳住法国经济,还能提升在欧盟内部的发言权。
瑞典的务实则显得更加清醒。作为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瑞典与中国的合作已经根深蒂固,尤其在绿色能源和通信技术领域。瑞典的外交大臣斯蒂纳加德此行,显然明白,中美对抗并非瑞典的责任,与其站队,不如专注与中国的合作,促进本国企业的利益。
加拿大的访华则更像一次“止损之旅”。过去几年,加拿大与中国的关系紧张,导致农产品、能源和矿产出口受损。而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对加拿大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因此,这次加拿大外长阿南德带着农业代表团访问中国,目的明确——重新打开对华出口,寻找新的合作机会。毕竟,继续与美国站在一起,只会让加拿大更加被动,而中国庞大的市场,绝不是随便就能替代的。
这三国各自有不同的动机,但都意识到了一个共同的现实:全球产业链已不再是单纯的“选边站”问题,中国不仅掌握着稀土的技术与生产能力,还有巨大的市场合作潜力。与中国合作,才是保护本国利益的明智之选。
这场稀土的博弈,从一开始就不是“中国卡脖子”,而是“全球应懂规矩”。中国过去长期低价出口稀土,付出了环境破坏的代价,终于认识到,资源不能白送,尤其不能让别人用这些资源制造武器对付自己。现在的管制,明确规定了哪些可以出口,哪些不能出口,符合国际常规,为什么欧美却要把它看作“武器化”呢?
更重要的是,几十年来中国在稀土萃取技术和催化工艺上积累了大量专利,从采矿到精加工的技术链条,欧美想追赶,至少需要十年以上。而且,这种技术优势并非“垄断”,而是“硬实力”。欧美想要另起炉灶搞替代,首先得解决高成本、低良品率和技术断层的问题,单靠几次视频会议显然无法解决这些难题。
因此,欧盟和G7需要清楚,全球产业链是一张复杂的网络,稀土作为关键资源,其供应链的稳定需要各国共同维护。中国的管制并非“封锁”,而是在制定“安全规则”;不是“对抗”,而是在捍卫“合作底线”。回顾去年石墨、锗、镓的教训,欧美再想用联合施压逼迫中国让步,只会再次碰壁。
相反,法国、瑞典和加拿大的选择已经为大家指明了方向:与其硬碰硬,不如坐下来谈;与其担忧“依赖”,不如寻求“共赢”。中国从未关上合作的大门,只要尊重彼此的安全利益,稀土依然能成为合作的纽带,而不是对抗的工具。
这场稀土博弈的最终走向,答案其实早已明确: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只有懂得规则、愿意对话的国家,才能抓住真正的机遇。那些还固守“冷战思维”的阵营,最终会被现实教训,而“投诚”中国的三个盟友,早早看清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