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上传出一些声音,说有31个国家可能想对中国稀土采取强硬措施。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些历史片段。但今时不同往日,中国沉稳出手,一系列反制和布局,传递出的信号确实不一般。这背后不是简单的贸易摩擦,而是一场关于未来科技、产业安全和国际话语权的深层博弈。
稀土,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像很稀少,其实在地壳中储量并不算特别少,但真正难的是以经济环保的方式把它们分离、提纯成能用于高科技产品的材料。它们被称为“工业维生素”,一点点的添加,就能极大改变材料的性能。从智能手机的屏幕、振动马达,到电动汽车的电机、电池,再到军用战机的发动机、激光制导武器、卫星通信,甚至是医疗领域的精密设备,都离不开稀土。没有稀土,整个现代科技工业的链条就可能运转不灵。
过去几十年,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技术突破和一定的环保代价,承担了全球大部分稀土供应。这使中国在稀土领域拥有了独特的影响力。当一些国家试图在高端科技上对中国进行围堵时,稀土自然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西方想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不是一天两天了,但谈何容易。
当荷兰方面追随美国步伐,以非市场手段强行干预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在当地的正常运营,甚至要求任命拥有决定性权力的非中国籍董事时,中方没有选择沉默或仅仅停留在口头抗议。而是采取了直接、精准的反制措施:禁止安世半导体在中国市场采购芯片。
这一招效果立竿见影。安世半导体约70%的产能依赖中国供应链,禁令一出,其生产几乎陷入停滞。更重要的是,安世半导体的客户包括大众、宝马等欧洲汽车巨头,这等于直接打在了欧洲制造业的软肋上。中国通过此举明确传递了一个信号:任何试图无理打压中国企业的行为,都将付出相应的代价,而且这个代价可能会沿着供应链迅速扩散,伤及自身。这不再是简单的“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脚”,而是上升到体系对抗的层面,显示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与此同时,中国进一步收紧了稀土出口的管制措施,堵上了可能的漏洞。这并非意在完全断绝供应,引发市场混乱,而是一种更为深远的战略考量。它像是在提醒世界:稀土的稳定供应,是基于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秩序的。如果这个秩序被单方面破坏,那么供应的基础也将动摇。
所谓“31国联手”的构想,听起来声势浩大,但实际上却面临重重困难,内部裂痕清晰可见。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等人鼓吹对华“强硬”和“脱钩”,但欧盟内部对此远未达成一致。欧盟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就公开表示“脱钩不是欧洲的选项”,直言不讳地泼了冷水。
这种分歧源于各国不同的经济利益。许多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巨大的利益,强行割裂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对它们来说意味着难以承受的损失。就在冯德莱恩鼓吹“联手”的同时,法国总统的外事顾问和瑞典外长先后访问北京,寻求在经贸、环保技术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法瑞两国的行动,无疑给“强硬联手论”浇了一盆现实的冷水。对国家而言,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和就业,远比空洞的地缘政治口号来得重要。当生存与发展遇到压力时,联盟的内部协调就会变得异常脆弱。
中国看待稀土问题的眼光,早已超越了“控制资源-获取利润”的简单模式,而是将其置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大棋局中。
一方面,中国正在加速稀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出口原材料,而是向下游延伸,大力发展稀土永磁材料、储氢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加强技术研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影响。目标是掌握从矿石到最终高端产品的全产业链优势,让稀土的价值真正留在中国。
另一方面,中国巧妙地利用西方国家忙于重建稀土供应链、填补“窟窿”的时间窗口,全力推进自身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无论是航母编队走向“深蓝”,还是在六代机、无人作战体系、高超音速导弹等前沿科技领域的突破,其目的都是为了构筑强大的国防实力和科技壁垒,确保国家的长远安全与发展主动权。这步棋下得越大,中国在未来国际格局中的位置就越稳固。
当前的稀土之争,表面上是贸易纠纷,实质上是国际规则和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缩影。中国通过果断、精准的反制,展示了维护自身核心利益和发展权利的决心与能力。同时,西方阵营内部的分化也说明,单边主义和霸凌行径不得人心,基于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才是主流。
上一篇:珀莱雅正式冲击港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