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经贸格局的深刻变革,上海正加速从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迈进,而新形势下确保供应链畅通也成为行业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
在10月19日下午举行的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之“世界经贸潮汐涌动,全球航运破浪前行”分论坛上,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秘书长张婕姝教授表示,当前国际航运业处于巨大的变化中,复杂的经贸、产业和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交织,给航运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全球经济低速增长与通胀压力抑制了消费需求,贸易争端导致的关税波动造成了运力供需失衡,产业链向近岸、友岸转移则推动了航运区域化发展,地缘政治冲突引发航线重大调整,绿色转型要求又带来了更大的成本压力。
她举例说,红海危机导致苏伊士运河航线中断,船舶绕行好望角使“吨公里”(货物重量乘以运输距离)指标创历史新高,“这种新高不是航运供需基本要素引起的,而是地缘政治导致绕航而引起,所以不可持续,也对整个航运业的韧性形成了非常重大的考验”。
上海市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副会长陈峥从实践层面补充称,当前跨洲长距离运输量下降约2%,区域内航运需求却增长6%,贸易区域化趋势明显。为了应对这一变化,中国企业在海外仓建设方面投入激增,较2020年前增长三倍,同时半成品贸易和海外建厂加速推进,倒逼更多物流企业强化海外布局。十多年前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大量物流企业、货代企业提前开启了全球化布局,这为整个航运市场更好满足客户需求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Veson Nautical大中华区总经理王翔认为,绿色转型正深刻影响船舶估值与供应链成本结构。大型船东需要凭借资本和资源优势,同步推进技术路线升级或管理能力提升,中小船东则更倾向于选择为未来改装预留空间的船舶设计方案,同时加强碳配额管理、合同谈判等合规能力建设。绿色低碳已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如果继续观望而不付诸行动,将面临被市场边缘化的风险,这也对全球供应链的稳定运行带来新的挑战。
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张婕姝提出,在从“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迈进的关键阶段,上海应在几方面重点发力。首先是提升枢纽能级,“上海港已连续15年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集装箱港口,连续14年是全球联通度最高的港口”,但下一步仍有很多工作可做,最主要的就是提质增效,包括在发展水水中转、江海直达和海铁联运的同时,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其次是要完善航运服务生态,“航运中心更重要的是服务能力”,为此上海要集聚大量航运服务要素及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培育跨国物流和信息服务商,补齐保险、仲裁等高端服务短板。另外,要把握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三化”机遇,力争在新技术应用标准制定上实现“换道超车”,“迈向‘全面建成’的过程中,话语权很重要,为此参与各项国际规则的制定,甚至主动提出各种公约或者规则非常重要”。
建设银行上海全球金融服务中心总经理吴皓从金融视角阐述了助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创新路径。他表示,在贸易结算领域,将依托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跨境支付“秒级到账”,并充分发挥上海作为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总部的优势,借助全球33家人民币清算行网络,为船东、货代等航运主体提供贸易支付便利。上海独特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还可为境内外市场提供支付结算和风险对冲服务。
在贸易融资方面,吴皓提出,随着联合国相关规章制度的完善,多式联运提单、铁路运单等货运单据将可作为合格抵质押品,推动信用证贴现等金融产品创新。同时,航运业正加速推进数智化转型,实现电子提单全球无时差流转。此外,船舶融资需要权威估值数据支撑,绿色金融则需从传统领域向“可持续金融”“可转化金融”拓展,以更具韧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的金融服务支撑航运生态圈建设。
在“最大确定性就是不确定性”的当下,上海乃至中国的航运业加强国际规则话语权,促进贸易、金融、科创与航运中心建设协同发力,对于构建安全高效的供应链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