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海尔整个集团都在进行组织转型,速度特别快。没有提供时间和窗口,让我能逐步去适应变化的节奏,”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执行副总裁谭丽霞一直记得近20年前的那个时间节点,当时她作出了走进商学院的决定,“中欧EMBA恰好在那个时候,帮我们重塑了时代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思维,也帮助很多中国企业家,抓住机会发展起来。”
1995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中国率先开设EMBA课程,这一项目至今已跨越三十年的时间,成了观察中国经济演进的一张“晴雨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教授汪泓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内涵相比过去发生了深刻的演变。如果说早年企业家精神强调的是敢为人先的胆识,那如今“创新”成为新的核心关键词。
持续创新是保持竞争力的生命线
“近5年来,中国在整个智能科技的快速迭代产生了创新资源的聚集效应,由此带来的创造力是惊人的。就像机器人领域很多的核心技术,现在已经是来自中国了。”当傅利叶创始人兼CEO顾捷谈到选择中欧EMBA的理由时,同样提到了创新这个关键词:中欧集聚了很多优秀的创新创业者,在这里我们能获得很多层次的思考和提升,使得企业的创新速度得到加速。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外部环境瞬息万变、风险迭出,而技术变革更是日新月异。企业家要想在大潮中立于不败,必须锻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在汪泓看来,面对技术颠覆和行业迭代,持续创新是保持竞争力的生命线。技术进步和持续创新是瞬息万变环境中取得成功的关键。无论是产品创新、服务模式革新,还是业务流程的数字化转型,企业都应当拥抱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例如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提升运营效率、洞察市场变化,从而及时调整战略,打造新的增长极。在不确定时代,拥有创新文化的组织更能快速捕捉风口、引领行业趋势,从而构筑起源源不绝的竞争力。
她同时透露,中欧在教学中也不断加强对创新的重视,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前沿议题和企业创新转型关键问题开发一系列案例和课程模块,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增强其以创新引领时代的精神。
高质量的全球化是一场持久战
“我们能看到企业家同学画像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汪泓表示,如随着中国民营经济的蓬勃兴盛,来自民营经济的校友如今成为了主导。以2025级EMBA学生为例,来自民营企业的比例超过了80%。许多知名企业如华为、京东、阿里巴巴、腾讯、复星、横店集团、美的、宁德时代等,都持续输送高层管理人才来中欧学习。
随着国内众多民营企业进入了新老交替的关键期,转型需求变得更为迫切。第一代企业家往往白手起家,如今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加速,他们面临巨大的创新转型压力。许多创始人必须带领企业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同时培养专业管理团队,以确保企业基业长青。而新一代企业家也往往肩负着带领企业“走出去”的使命,需要在传承中注入新的国际视野和现代治理基因。
高质量的全球化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场持久战,是不断修炼内功的过程。在不确定环境下更需要放眼全球,寻求开放合作以共克时艰。拥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能够及时把握全球趋势,在变化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并通过多元化布局降低单一市场风险,从而构筑更稳固的竞争优势。
汪泓认为,助力企业家迎接时代考验,共同推进中国企业的持续成长与转型升级,这既是中欧的办学初衷,也是肩负的时代使命,“我相信,通过中欧平台的赋能和企业家自身的努力,中国企业一定能顺利实现新老交替,谱写出跨代际传承与创新的精彩篇章。在未来的商业世界里,更多享誉全球的中国企业将在一代又一代企业家的接力奋斗中诞生,而中欧也将始终与他们同行,见证并推动这场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