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牌”一出,美国在关税战中顿时显得手足无措,这种窘态被一些人戏谑为“一卡脖子就翻白眼,一松手就吹牛皮”。网络上一些人对此却盲目乐观,认为美国能够轻而易举地攻克稀土技术壁垒,摆脱对中国的依赖,理由是这次华盛顿是“认真”的。这不禁让人哑然失笑,难道过去十五年美国都在玩忽职守吗?
此前,我曾从更细微的层面分析过,美国想要突破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其难度远超中国在芯片领域面临的挑战,甚至极有可能无法实现。当然,对于那些故意装睡的人,再多的解释也无济于事。
事实上,早在2010年中国利用稀土出口限制应对与日本的争端时,美国就已经开始尝试摆脱对中国稀土产业链的依赖。然而,十五年过去了,结果依旧毫无起色。那么,为何有人会天真地认为美国能在短短几年内就奇迹般地崛起,彻底打破中国在稀土技术上的封锁呢?要知道,美国现在最缺乏的并非单一的稀土技术,而是支撑稀土产业发展的全套工业化环境、文化氛围以及制度保障。
那么,美国究竟缺少什么,才难以突破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呢?不妨先讲一个苏联解体后的故事。
1993年,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和海军总司令格罗莫夫在乌克兰总理库奇马的陪同下视察黑海造船厂。面对两国高官,厂长马卡洛夫被问及续建航母项目需要什么帮助时,他意味深长地说道:“要完成这艘航母的建造,我们需要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军事工业委员会,以及九个国防工业部和八千家配套企业通力合作,总之,我们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它。”然而,那个曾经伟大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了。
虽然美国并未像苏联那样解体,依然是名义上的超级大国,但这个国家的根基早已被侵蚀,曾经支撑工业发展的要素也逐渐流失。黑海造船厂老厂长马卡洛夫的话,套用在今天的美国身上,竟显得无比贴切。不妨稍作修改:美国重建稀土产业链,需要“工业立国的国家体制、实业强国的集体共识,需要像中国那样拥有一个覆盖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工业体系的强大工业体系,总之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实现它。”然而,这个国家已被过度的金融化腐蚀得面目全非。
一个连平价电力和平价网络都难以实现的国家,又如何能够实现再工业化?又如何能够重建高能耗、高技术、低收益的稀土产业链呢?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美国已经无法回到过去那个充满工业时代奋斗精神的时代了。这注定了他们无法突破稀土“卡脖子”技术,也无法找回那个曾经辉煌的工业化美国。美国的教训,务必被我们牢牢汲取。